老北京的故事(四二六)智珠寺·续
标签:
寺院修复观念不同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四二六)智珠寺·续
智珠寺·续
红漆大柱立禅堂,静几明窗靓水缸。
彻夜灯辉来往客,熙熙攘攘论沧桑。
智珠寺在北河沿大街北头,乘60路公交车在亮果厂下车,路西有一条胡同没有胡同牌子,走进去一段才看到院子的门牌上写着:嵩祝院北巷。才知道这条胡同的名字,这也是新北京的特色吧?很多胡同都没有牌子,也算是新北京的一大怪!言归正传!
从嵩祝院北巷走到拐弯处,再向南进入嵩祝院西巷,再向东拐走到头,才看见智珠寺的山门。其实转了半天,就是围着嵩祝院和智珠寺在转。
这片悠然古雅的建筑群,保留了六百多年的历史记忆。作为曾经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圣地,其历史地位曾在雍和宫之上。大约在公元1409年,即明成祖永乐七年,伴随着故宫的修建,永乐皇帝选址故宫东北角和景山东沿创建皇家御用印经厂,是皇家印刻汉文和梵文经文典籍之所。在巅峰时期,曾有60至80位秀才组成的团队与大约860名僧人共同在印经厂内工作。而这就是智珠寺古建筑群的前生。
17世纪末,康熙帝推崇藏传佛教,提倡在全国广建佛教寺庙,并建寺赠与二世章嘉活佛。北京的原御用印经厂被选为建造三座重要寺庙的地址,这三座寺庙自东向西排成一线,分别为智珠寺、法渊寺和嵩祝寺,形成了一组较大规模的佛教寺院群。“智珠寺”三字为乾隆皇帝钦并题写,康乾盛世之时,智珠寺和相邻的嵩祝寺、法源寺,成为北京城内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圣地。
2007年,智珠寺被东景缘管理团队的人士发现时,它已经破败不堪,周围是由不同时代风格的房屋组成的一片建筑群,早已被人们淡忘,残垣断壁在夕阳的余晖中,散发着一种震撼人心的绝望之美,这也是最初触动这个团队想要重新修建古庙的原因。
维护工程始于2008年,为了尽可能保护智珠寺相关古建筑群的历史特色和原来的结构风貌,前后花了五年多时间。他们不但修复了古庙的建筑,也保留了少部分共和国成立后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以确保一种历史和时代的延续性。
作为亚太地区古迹保护典范之一,智珠寺古建筑修复工程荣获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年度文物古迹保护奖优异项目奖。修复后的古庙以主厅智株寺为中心,寺中处处充溢着丰富浓郁的文化氛围。
在整个寺院建筑群中,灯光的作用不可小视。灯光承托出寺院玄妙而空灵的神韵。曼妙的灯光,无论天然与人工,无不通过独特的设计照射与平衡着建筑群中处处可见的土木色调,更加烘托出整个寺院的超凡脱俗的精神意境。智珠寺灯光效果是德国灯光设计大师英戈·莫利尔和他的团队的倾心之作。此外,英戈·莫利尔还以充满诗意和灵性的灯光设计点缀了寺院的各个房间,为整个寺庙增色不少。
如今的智珠寺虽然已经不再是佛教活动的中心,但艺术和文化仍然是智珠寺灵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修缮后的智珠寺古建筑群正以匠心独运方式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艺术和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这个一切追求新和快的时代,获得新生的智珠寺的旧和慢体现了另一种价值。而对那些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民间人士而言,智珠寺古建筑群的成功修复无疑为他们塑造了一个可供效仿的样本,这才是修旧如旧。
2012年8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揭晓,北京智珠寺建筑群荣获“2012年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
在智珠寺西南角的院内,是一家经营高档西餐的餐厅,经营企业还将古建筑外租进行商业活动。所以才可以观赏到智珠寺的夜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