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四二七)嵩祝寺
标签:
机构占用不准参观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四二七)嵩祝寺
嵩祝寺
黛瓦犹荫皎月明,述说青史报禅宗。
红漆柱顶冲霄殿,还替沧桑守故宫。
——言泊远

嵩祝院北巷的一溜红墙

红墙上的文物保护单位牌匾

看清楚了,这里不是北河沿大街28号!网上瞎说!

这两家机构真牛,独占古刹!


嵩祝院西巷的旁门

露出围墙的山墙随便看

从智珠寺窥视光彩夺目的嵩祝寺

焕然一新的嵩祝寺只能看见这一点

隔篁竹窥古刹

灰墙的后面就是嵩祝寺

嵩祝院西巷墙上的介绍


我不会拍,想要的北京却给牌虚了

描金奢侈

彩绘豪华

朱门紧闭

门边有密码锁

还有一块介绍

算是西便门吧

东墙内的房屋
嵩祝寺是北京名刹之一,位于北河沿大街路西嵩祝院北巷6号,与其西南侧之智珠寺共同公布为一个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嵩祝寺为章嘉呼图克图所居,大殿及后楼之联额为清高宗之御书。寺东有法渊寺,西有智珠寺。又东为三厂遗址,三厂乃明代所设置之翻经厂、汉经厂、道经厂。西廊下有三块铜云板,上铸“番经厂”三字。寺位于马神庙东,已颓败,但仍为章嘉驻锡之所,设有办事处,主持黄教事务。
嵩祝寺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第二世章嘉呼图克图在京的驻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命第一代章嘉居多伦汇宗寺,四十五年封灌顶法师,掌管漠南黄教(即藏传佛教格鲁派),雍正时又令他掌管内蒙、京师、盛京、五台山、甘肃等地黄教寺院。
从第二世章嘉开始,历代呼图克图(活佛)均以嵩祝寺为主要驻地。据《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九载:“法渊寺在嵩祝寺东,智珠寺在嵩祝寺西”,“明番经厂、汉经厂今为嵩祝、法渊三寺”;《京师坊巷志稿》卷三载:“嵩祝寺东有法渊寺,西有智珠寺。又东为三厂遗址;明置番、汉经厂,道经厂于此。”但据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所绘,嵩祝寺之东为番经厂、汉经厂两组大型建筑,而嵩祝寺与两经厂之间并无可容法渊寺之地,应是将两经厂改建为法渊寺,《京师坊巷志稿》的记载不够精确。
嵩祝寺坐北朝南,建筑规模较大,分三路。主要殿宇集中在中路,东路为寮房、配房、佛堂、经堂等,西路主要为喇嘛住宅。中路从山门到后楼共五层殿宇。山门三间,进深五檩,为大式硬山筒瓦大脊,顶上带吻兽、垂兽,一斗二升斗栱,内为彻上明造。钟鼓楼上檐为歇山筒瓦调大脊,带吻兽、垂兽,一斗三升斗栱,四周有带廊栏杆,下檐为筒瓦箍头脊,上下层角梁悬铃,绘旋子彩画。
天王殿三间,进深五檩,为大式硬山筒瓦大脊,内为彻上明造;殿两侧有红墙,墙顶为筒瓦大脊,上有吻兽,两边各开一门通里院。里院正殿五间,带廊,大式硬山筒瓦大脊,檐下一斗二升斗栱,带云头雀替,明间有匾为“妙明宗镜”。
对面有一木结构砖制悬山筒瓦箍头脊建筑,上带吻兽垂兽,据说是明灯的地方。宝座殿五间,大式硬山筒瓦大脊,有吻兽、垂兽及旋子彩画,左右各有三间耳房;殿前有出厦三间,厦为大式悬山筒瓦箍头脊,带吻兽及垂兽。殿后有藏经楼七间,二层,硬山筒瓦大脊,上带垂、吻兽,上层为格扇门窗,有坐凳栏杆,内为井口天花。从该寺往东可通法渊寺。今嵩祝寺山门、钟鼓楼及前殿已拆,其他主要殿宇尚存,寺原址拆除部分已建成楼房。法渊寺只存北部少量房屋,主体已全部拆除,建造了楼房。
2012年,管理人员无视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将嵩祝寺及智珠寺改建为一中一西两家高档餐饮会所。2014年12月,嵩祝寺被爆出内设豪华餐饮、住宿服务及私人化高档消费场所。2015年1月,北京市责成宗教事务局对嵩祝寺内设私人会所进行停业整顿。2018年这里是“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北京代表处”和“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仍然不对外开放,从门缝里看到诺大的院子空空荡荡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几个大殿、配殿、东西厢房里面办公?十几人?几十人?几百人?几千人?但见山门紧闭,北京市的宗教事务局拿他们没办法倒是真的。看来,他们比宗教事务局厉害!在嵩祝寺周边,是北京老城区的平房区,据周边居民反映,寺内经常有豪车出入,但是老百姓却难以踏入院内一步。
这片悠静古雅的建筑群,保留了六百多年的历史记忆。作为曾经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圣地,其历史地位曾在雍和宫之上。大约在公元1409年,即明成祖永乐七年,伴随着故宫的修建,永乐皇帝选址故宫东北角和景山东沿创建皇家御用印经厂,是皇家印刻汉文和梵文经文典籍之所。在巅峰时期,曾有60至80位秀才组成的团队与大约860名僧人共同在印经厂内工作。而这就是这片古建筑群的前生。
公元17世纪末,康熙帝推崇藏传佛教,提倡在全国广建佛教寺庙,并建寺赠与二世章嘉活佛。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时,“奏请命名嵩祝寺”。自二世章嘉开始,嵩祝寺成为历世章嘉活佛在北京的主要驻地。北京的原御用印经厂被选为建造三座重要寺庙的地址,这三座寺庙自东向西排成一线,分别为智珠寺、法渊寺和嵩祝寺,形成了一组较大规模的佛教寺院群。
如今,能在故宫旁边占据这么大的一片古建筑的单位,也真让人刮目相看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