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九五)灵水村

标签:
古老北京历史久远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九五)灵水村
灵水村在门头沟区斋堂镇军响乡,形成于辽金时代,不仅村落古老庞大,在辽、金、元、明、清朝代时民居多,各种古庙遗址也多。灵水村,背靠独山连花峰,前临清水河。有古井、古碾、古宅院、寺庙、商号、寄生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村里有三十六盘碾,君子不争,七十二眼井,饮水思源。魁星楼,文昌阁,文星高照;出歌星,出名医,师资如流。多儒商,遍京津,八大商号;尊师长,重教育代代传留。
灵水村是京西著名的举人村。虽然灵水只有二百余户人家,但自古有崇尚文化的遗风。在明清科举制度下,出过二十二名举人,两名进士,因此被当地人称作“举人村”。到了民国初年有六人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虽属一个较封闭的深山村落,但文化底蕴居然如此深厚,的确难能可贵。
正是这种对文化的认同,让灵水村颇有儒雅之风。自大明永乐八年(1375年)村中即有社学,私塾更是众多。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家中守孝的甲午科(光绪二十一年)举人,历任山西左云县、静乐县知县,吉州知州、候补知府刘增广倡导在木城涧玉皇庙建立新式学堂,此为北京地区最早的新式学堂,实为难得。灵水村中的新式学堂也在八年后兴建。
灵泉禅寺有三重大殿,坐北朝南,山门青砖仿木结构,歇山式大脊、筒瓦顶,有吻兽、垂兽,四角悬风铃,石刻件拼砌发券门洞,门额有“灵泉禅寺”石刻,并有题记“大明嘉靖癸已(1553年)七月吉日重开山门第一代住持圆恭立”。山门两侧青砖砌筑旁门一座。山门后为天王殿、三世佛殿、三大士殿。三世佛殿面阔三间,悬山脊筒瓦顶,有斗拱,拱眼壁绘佛像,殿前有宽大的月台。三世佛殿两侧各有旁门,东侧有配房三间,西侧有四合式跨院。三大世殿面阔三间,两侧为僧房。从记载中,可以看出灵泉禅寺宏大的建筑规模和曾经旺盛的香火。灵泉寺现仅存一座山门、一棵古槐、两株银杏树,其中一棵银杏树为雌雄共体,每年都结下金色的果实,算是这座古刹留给后人的恩赐吧!
村西有南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观音堂、二郎神,这四座庙宇紧紧相邻。南海火龙王庙居于建筑群的中央,相传建于金代,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建。现主要殿堂已无存,只存拔券山门。山门为青砖歇山式建筑,上有吻兽,门上有青砖刻匾“南海火龙王庙”,并有款刻“大明嘉靖岁次丙申(1536年)重阳吉日造,曾林乡重修”。周围刻有莲瓣,院中两株直径达两三米的千年古柏,一株金代古柏躯干的树洞中间寄生了直径20厘米的桑树,桑柏两树,枝繁叶茂,姿态奇绝。另一株金代古柏粗干下部的杈中,寄生出的榆树直径达70厘米,榆柏两树,苍黛交映,情趣盎然。人们称之为“柏抱桑”和“柏抱榆”,是灵水村中“灵水八景”中的两景,也是北京的“古柏奇观”中的两大奇观,京都无二。古银杏雌雄同株也是此处仅有,五进四合院更是山区罕见。
建国至今灵水村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有几人?读完博士、硕士学位的有几人?不得而知。我实在查不到。历史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和将来。只有走出更多的硕士、博士才能证明今天仍在向前发展,才有实际的意义。殷切盼望灵水村多出人才,再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