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七)铺陈市

标签:
古老北京历史留存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七)铺陈市
前门外的珠市口西路南,曾经的永安茶庄西墙外有一条胡同,名曰:铺陈市胡同。那是因为胡同里有很多经营“铺衬”的店铺而得名。铺衬就是大小不一的破碎旧布,可以用来“打袼褙”。
铺陈市,就是个破烂市,是收售铺陈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是专门收购废布的市场。铺陈市也是北京所有“市”里面,最贫寒、最下等的了。铺陈铺收购“铺衬”后,加工分类,再进行售卖。明、清至民国时期那里是座商、摊贩集中地。清称穷汉市,因贫穷劳动者常在此等候雇主,或以拆洗缝补为生,所以得名。清光绪时称补拆市、补陈市,1947年雅化为铺陈市。1965年改称铺陈市胡同。
现在的年轻人,对“铺陈”这个词,已经很陌生了,铺陈是什么东西呢?恐怕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其实,铺陈就是废旧布料,小的比补丁还要小,过去管这些东西叫铺陈,用它打“布袼褙”。什么是“布袼褙”呢,这又得解释一下了,把那些铺陈展平,用糨子刷好,粘在废报纸上,好一点粘在硬一点儿的纸上,这样把那些零散的碎布料,就粘成了一整块,晾干之后,就硬了、挺括了,这样东西就叫做“布袼褙”。然后可以把“布袼褙”按照需要的形状铰下来,或者做鞋梆子,或者做鞋底子。要是把一层层的“布袼褙”缝在一起,就是纳鞋底子了。我小时候,穿的鞋都是用“袼褙”做成的。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北京还流行着穿衣服要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那时的衣着就属裤子费,屁股和膝盖部分最容易破,所以很多人家在新做好的裤子上就把屁股和膝盖部分补上补丁,以免裤子穿旧了再补也不结实。要是布纹都稀了,那就挂不住针脚了,补也补不上了。
铺陈市的改观,大约在民国后,珠市口商业的发达,让一部分小商人买下铺陈市的一些房子,改建成居所或店铺。它前面的开明戏院和以后的珠市口基督教堂的兴旺,对铺陈市也多少有些影响。解放以后,铺陈市基本没有太大发展变化,但现在到这条胡同里,和清时的铺陈市已经大不相同。但是从80年代看来,远不是当初的穷人样子了,而是三教九流都有了。我有时到那里看到的是一个个独门独户的小院,还比较齐整。靠近北口路东还有一座不错的小楼,磨砖对缝,起码是民国晚期时盖的,说明那时的铺陈市已经不是卖破烂或劳务市场时候的铺陈市了。
铺陈市,仅仅成为了一个含有历史意义的地名。幸亏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把铺陈市这个地名改了,一直保留着这个俗而带有贫寒气味的名字。
如今这里全都拆了,只留下了地名,一个过去时代烙印上的胎记,留在老北京人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