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北京的垃圾分类
(2017-03-13 08:41:25)
标签:
上个世纪垃圾分类 |
分类: 资源利用 |
五十年代北京的垃圾分类
在北京说起垃圾分类,可不是从最近几年开始的。老北京人都知道,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北京就实行了垃圾分类。
那时北京人的住房几乎都是平房,胡同里也是土地,那时俗话说:刮风走胡同,下雨走大街。在北京这叫在论的。论,在这里要读“吝”。在论就是上了传说的俗话。因为胡同里窄,拐弯多,风就小;下雨呢,大街上是柏油路,没有泥,而胡同里是土地,一下雨就会踩得两脚泥。
那时北京人的生活垃圾主要是脏土和炉灰。每家每户天天早上起来都要扫地,家里的地面一般多为土地、砖铺地、方砖墁地,极少数有瓷砖铺地的,而人们穿的鞋有都是千层底的布鞋,走起路来脚底多少都会带土,这样就会扫出一点土来,再加上菜叶等就成了脏土;烧水做饭要用火,而那是的火炉子是烧煤球或者烧蜂窝煤的,燃烧后的余烬就是炉灰。每天晚上7点环卫车准时来收垃圾。但是要求必须把脏土和炉灰分开,单日子倒脏土,双日子倒炉灰。居民们准时按照要求倾倒,没有人违反规定。
这些年,北京又重新提出垃圾分类,可是实际上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居民分类了,环卫部门回收时又给混在一起了,居民一看,你都不分,我还分什么?政府主管部门做不到言必信行必果,还能指望老百姓吗?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可以吗?
其二,如今生活垃圾的成分复杂,装修后的楼房地面每天擦拭,哪里有土呀?屋里用天然气,也没有炉灰了。但是垃圾里面的东西可是五花八门了:各种包装物、电池、小家电、碎纸、旧衣服、饮料瓶……等等,不一而足。现在各种商品都不断涨价,只有废品回收价格不断降价,而且不再回收的东西也越来越多。造成垃圾的成分越来越复杂了。
其三,居民的成分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城里原有的北京人不断减少,新来的北京人不断增多,北漂更多,这些人对政府的指令理解、执行的力度大打折扣,却把各自家乡的陋俗带到了北京。
社会在前进,形势在变化,需要有新的可操作的政策以适应当前的人群和当今的垃圾,更需要环卫工人身体力行,不要把居民分开的垃圾再混在一起,打击了群众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