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西来西去
西来西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578
  • 关注人气:5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人为什么焦虑,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抑郁?

(2020-11-27 12:32:44)
标签:

家庭教育

小学教育

焦虑

抑郁

学业压力

分类: 至乐教女

现代人为什么焦虑?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抑郁?

相信每个做父母的人都看过不止一篇类似主题的文章,特别是每当一有极端事件的新闻报道出来,各种评论、舆论更是层出不穷。

今天又看到一篇文章,在谈“击倒孩子的八大压力源”,前三项列出的就是学业压力、父母的过高期待、自我的高目标,文章提到这是根据上万个家庭咨询案例总结出来的。但是,这种总结对家长和孩子来说,到底有多大的价值?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很难说。

而且,像这样的文章,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去怨父母、家长去怨学校和社会。

我常常觉得,这就是个很怪的漩涡,把随波逐流的人卷在里面,越陷越深,出不来。

难道古人就没有学业压力吗?

难道古人就没有高目标吗?

难道古代的父母对孩子就没有期望吗?


以下内容,根据老师的分享录音整理而成,其实现代社会最不缺少的就是各种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各大教育公众号,还有各路教育名家名作,但我始终认为,能遇到一个明师,远远比名师要来得有效。

——西西妈妈


  

我们这个时代确实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传统文化的继承出现问题;同时,国家这几十年处于国泰民安的状态,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而西方现代化的思潮大量涌入,所以这个时代很特殊。我们在学习过去古人经验的时候,要考虑这个背景,这就是现在学习的难处。

 

家长焦虑的原因

现在的成年人,为什么焦虑?

有的人是为自己的前途焦虑,更多的人作父母之后为孩子焦虑。焦虑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两方面。

(一)不明理

我们中华民族实际上是最懂教育的民族,但是现在不懂了。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祖辈的教育经验、智慧文化没有传承下来,把传统丢掉了,造成传统文化的缺失。

中国近代遭遇西方列强的入侵,曾经遭受了很长时间的苦难,让近代人一度对本民族的文化丧失了信心。同时,西方文明的崛起、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又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强大能力和实用价值。

以上两个因素一结合,我们抛弃了自己的文化,全面学习西方,什么都向西方看,包括教育。因为这个背景,造成传统文化的几近断灭。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各种思潮理念的涌入,我们对过去自己的东西不相信、不愿学,认为先进的东西都在西方,这就造成了很大的混乱,自己的东西不要了,西方的东西学得半生不熟(更何况西方很多东西本身也有问题),导致现在对教育孩子的理念很盲目,很混乱,社会上各种理论很多,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对的。

该怎样教孩子?有哪些规律?有哪些理念和方法?很多家长实际上是不知道的。听说了很多,但到底哪个对?每当一个新理论出来,都去追捧和尝试,如果一时没收到显著效果,加上过段时间又有人出来批评,最后导致无所适从。

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对教育的根本理念方法没有明确的标准,这是焦虑的第一个原因。正因为不懂,每当看到别人都在忙、都在努力,都在给孩子争取各种机会的时候,我们就焦虑,担心是不是自己不小心没有赶上,别人都做了我没做,最后我的孩子会失去什么机会。

(二)价值观错误

改革开放几十年经济发展,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成为以利为先,大家要先富起来,以追求财富利益为人生最高目标,甚至对很多人来说,这成为唯一目标,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一切幸福都在其中。所以,在大家头脑里,求利、赚钱、追求物质财富的享受,就是人生最高价值目标,其他都是假的,这是很可怕的!但是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

表现在一般的家庭,甚至很多老人都是这样,如果年轻人想待在家里照顾他或者孩子,他觉得你在浪费时间:还不赶快出去赚钱,否则你哪有幸福?孩子交给我来带,能工作的人赶快出去工作赚钱,这才是最重要的事。现在几乎所有人都是这个观念,照顾老人、教育孩子,在他们看来都是次要的,对于孩子,只要有人照顾他饮食起居,能督促他上学写作业不就行了吗?能有什么问题?

由于社会环境、历史条件的原因,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求利,把物质利益看作唯一有价值的东西,这是焦虑的第二个原因。如果用传统文化来衡量,持这种价值观的人就是典型的小人、恶人。在经典里,恶人就是这种思想,在他眼中只有利益,没有伦理道德、没有人性。

这种价值观实际上是一种贪欲,是一种恶念、私心。在他心中,求利就是他的人生志向,是他的最大愿力,这会主导他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现在一切让人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都是这个根源。

家长为什么要自杀?因为她觉得孩子是她生命的全部,她的希望都在孩子身上,只有孩子成就才是她的成就,一旦孩子让她失望,她就无法接受,感到人生没有希望,只有去死。当一个人只想去求利的时候,他接受不了比别人差,接受不了失败,接受不了平庸。在他心中,除了获取利益的成功之外,世界上就没有更有价值的东西。

 

现代人为什么承受不了压力?

现在很多孩子有心理疾病,空心病、抑郁症,表面原因是压力大。

但是压力大就一定会得这些心理疾病吗?

在古代,社会状况往往远不如现在,古代虽然也有盛世,但持续时间都不长,大部分时期,社会黑暗、生产力落后、官府腐败,常常是民不聊生,再就是战乱、天灾人祸连续不断,老百姓很多时候是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所以,整体而言,古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比现代人恶劣得多,难道古人就没有压力吗?

再看古人怎样改变命运,在古代是读书参加科举,学而优则仕。事实上,科举的难度远远超过现在的高考,古代有科举制度的历史大约1300年,有人统计,在这1300百年中,选拔出来的进士只有11万人。现代社会最高学位是博士,我们国家每两年毕业的博士就有11万人。在古代最高的学位是进士,下面有举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考中即跳出农门),举人数量多一些,1300年中也只有几百万人,而现在每一年毕业的大学生就差不多有九百万。

古代人读书功课的难度、竞争的压力实际上比现代人还要大,但是古人为什么没有现代人这么多的问题。

压力大只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

最本质的问题就是前面说到的第二点,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错了,大家都是在求利,求利是私心、贪心。也就是说,一般人都是在为自己,稍微扩大一点,为孩子、为自己的亲人,为孩子最终还是为自己,这种用心就错了。

现代人觉得苦,是因为自己不能超越别人,不能够登上金字塔的塔尖,害怕自己平庸,是为这些在焦虑。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压力大点,他就承受不了,因为他心中没有正能量,他的承受力、耐受力太差;为自己的人,他心量太小,压力一大他的心理就容易出问题,精神就容易崩溃,他就感到特别痛苦,痛苦受不了就自杀,不自杀就要反抗,结果就是做出一些很荒唐的事情。

同样的目标和人生追求,为什么现代人就有问题?这是其中的差异,找到这个差异,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

这个差异就是善与恶不平衡,古人是平衡的,或者善大于恶,而现代人因为从小教育的缺失,可能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以求利为主的环境中,接受的教育就是求利为目标,所以长大之后私心贪心重,善念太弱,甚至几乎没有善念。现代人为什么“自我意识”很强?为什么总是习惯于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一切?就是因为从小就缺乏为别人考虑的教育,包括为父母考虑(孝道)。

当心中没有足够的善念去支撑,就抑制不了私心,私心就极易膨胀而控制我们的整个内心世界,这就是我们跟古人不一样的地方。

古人因为有传统文化的教育,从小私心没有那么重,至少他有良知、有人性。一般人也都希望过好日子,希望得到功名,这是人之常情,最主要的是,他们有人性作为一个平衡,人性和人欲共存。虽然有为自己求功名的部分,但更多是为了家庭的责任,在家有孝悌,在外有忠信,正念、善念比现代人强。人善念多的时候,他心中有道、有德,正能量比较大,承受力比较强,即便是外部生存和竞争压力很大,他也能忍受。一个人从小有伦理道德作为基础,长大之后,按照人的习气,总想得到功名,想出人头地,得到富贵,生活得更好,这些想法都是很朴素的,没有问题。

古人虽然也求利,可是他心中有足够强的善念,有足够强大的伦常作为基础,他绝不会把求利摆放在最高位置,在他看来只是次要的,至少是必须先保证做好的;首先保证父母亲人的基本生存,然后再努力使他们生活得更好,能博取功名出人头地,扬名于后世,像《孝经》里说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也是孝。这都是正念、善念,主要不是为自己。

现代人为什么求利?当然也包含为家人,可是他心中是不是自己的享受占更大的比例?看现代人的表现就知道,赚钱之后(甚至没钱要去借钱)先享受,一定要先买房买车、购物、消费,自己必须要先达到什么生活水平(然后才可能考虑父母)。在他骨子里,自己的物质享受永远是第一位的,这就是现代人的私心私欲强过一切,强过正念。一般人的内心世界负能量太大,负能量让人产生的都是不好的感受和体验。

现代社会环境安定,经济发达,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高,但是很多人却很痛苦,甚至痛苦得要死,奇怪吗?

痛苦从哪里来的?并不是因为物质生活的贫乏造成的,而是他心中的负能量带给他的。这个负能量就是他的发心,他的价值观,从一开始就是很强的私心私欲,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再就是发展经济本身带来的副作用。所以现在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之后,赶快要转变,不再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位,要把保护生态环境、复兴传统文化提上日程,作为战略目标,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很多人还沉迷其中,还沉迷在过去,还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有了功名就有了一切,最后他们活得很痛苦。

 

怎么办?

明白了这些道理,就知道了该怎么做,知道人生的幸福是什么,物质条件只是其中之一,它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恢复人性,重视伦常,重视亲情和家庭的和睦,这些才是最可贵的。当我们对家人有爱有责任的时候,就不会把求利看得那么极端。

人在人性很充足、有良知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会去平衡他的欲望,他能时时体会到人性的快乐,比如父子有亲他会感到很温暖、很幸福,夫妻和睦、兄弟和睦,与周围的人关系很融洽,他会感觉到幸福,这个时候只要物质生活能过得去,能有温饱,他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会看得那么重。

但并不是说他就很消极、很懒惰,他当然知道应该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果有条件,自己又有能力、有机会,他也会去努力,但他不会像心中只有利益的人那么极端、那么偏执;如果没有得到,他不会觉得不得了,虽然也会失望,但他能接受,因为他的心中有幸福、有温暖,有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他不会把物质利益看成生命的唯一。

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去弥补自己最大的缺陷,弥补自己在人性方面的缺失,改正自己在伦常方面的问题,只要我们心中有人性、有善念,自然就会去平衡我们的私心和欲望,自己有德行、有福报,就不会这么焦虑。这解决的不仅仅是焦虑问题,甚至可以说,我们生活中其他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因为根源都在这里。

 

孩子为什么痛苦?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为什么痛苦?

如果大人自身在人性伦常道德方面太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他求利的心太强,再加上不明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无法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不会把生活教育、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他复制给孩子的价值观跟他自己一样。

人性没有培养起来,传递给孩子的依然还是求利价值观,再加上心中善念不足,这样的人,尤其是妈妈,在情执的作用之下,她心中正念不足德行不够的时候,很容易把这种情执走向极端,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她对自己看得重,把孩子看得比她自己更重。这就容易造成溺爱,怕孩子吃一点苦,导致孩子从小在生活中很多东西得不到体验和锻炼,过盛的物质条件又把孩子的私心和欲望培养起来,这样教出的孩子比家长问题更大,家族必然一代不如一代。

家长没有教给孩子人性,溺爱又培养了过度的欲望,这个孩子心中没有正念,没有正能量,从小享受过多,要什么有什么,最后变成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一旦上学有了竞争,父母在焦虑下又给孩子施加压力,他就从天堂掉到地狱,他能理解吗?能受得了吗?他会认为父母一下变成了恶魔一样,根本不考虑他的感受,只是要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学习学习、考试考试,孩子怎么能承受?他心中化解不开,这个状态对孩子来说,多么残酷,多么残忍!孩子能有正念吗?

所以有些孩子最后被逼死,不是他死,就是要让别人死,一定会走向极端。

 

  

父母的价值观不对,父母的德行不足,而人欲又太大的时候,跟古人的状态是完全颠倒的。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教育故事,比如头悬梁、锥刺股,表明古代人学习的压力也是很大的,但他不是因为父母逼着他要学习考试,他是出于一种正念。古人能培养出孩子的正念,再加上孩子从小就在生活环境中体会生活的不易,加之父母正确的引导,他自然就想改变命运,想为家人改变命运,这就需要他努力学习考取功名,他就有了动力,这种正念其实还是父母有德的福报、果报。

现代人很难明白这一点,没有因,哪有果!

生活的体验,对人性的关注与重视,非常重要。孩子心理健康的时候才可能生起正念,他才知道自己去努力,所以学习的压力大并不能成为一个根本的理由。

现在的学校教育,有它不合理的地方,其实现实社会从来都不可能那么完美,但这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在家教上,根源在父母这里,钥匙也在父母这里。所以我们不要总是去怨社会、怨学校,我们自己的状态调整好了,自然就能应对社会的任何变化或挑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训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