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保60—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国5)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形成于1901年至1912年,是一个集使馆、教堂、银行、官邸、俱乐部为一体的欧式风格街区。现存建筑均保留原状保持二十世纪初欧美流行的折衷主义风格,用清水砖砌出线脚和壁柱,砖拱券加外廊,木结构角檩架,铁皮坡顶。2001年06月25日,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被列入“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的建筑有13处:
1、淳亲王府:东长安街14号。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2、英国使馆旧址:东长安街14号。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3、花旗银行旧址:东交民巷36号。现为北京警察博物馆。
4、东方汇理银行旧址:东交民巷34号。
5、日本使馆旧址:正义路2号。现为北京市人民政府。
6、意大利使馆旧址:台基厂大街1号。现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单位。
7、正金银行旧址:正义路4号。
8、日本公使馆旧址:东交民巷21号。
9、法国使馆旧址:东交民巷15号。曾为前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及王后的行宫。
10、奥匈使馆旧址:台基厂头条6号。现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等单位。
11、国际俱乐部旧址:台基厂大街8号。
12、法国兵营旧址:台基厂三条3号。现为北京市总工会。
13、比利时使馆旧址:崇文门西大街9号。现为紫金宾馆。
2017年11月1日(星期三)和2017年11月8日(星期三)我两次在东交民巷闲逛,欣赏。
1淳亲王府。淳亲王名允祐,清康熙皇帝第七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晋封为淳郡王,于雍正元年(1723)再晋封淳亲王。此府是受封郡王后建成的。咸丰十年(1860),王府成为英国使馆。原府邸街门面临御河,其建筑布局分为3路,中路是宫殿式绿琉璃瓦顶建筑,南至北依次为府门、银安殿、东西翼楼、寝门、后寝殿和配殿等。东路原有建筑已不存,有后建仿中国式古建筑楼房一座。西路原属花园,只存改建的四合院一所和添建的英式楼房。
淳亲王府的平面图。
网上淳亲王府大门的照片。
2英国使馆旧址,英国使馆大门一座,二层凯旋门形式,灰砖砌筑,墙面有水平凹线装饰划分,中部设水平腰线装饰。大门上部为半圆拱形龛,中央有“徽形”浮雕装饰,拱形龛两侧为方券窗,下部为拱券窗。在大门顶部出檐,中央另设凸起的女儿墙装饰。
英国使馆保留了淳亲王府(梁公府)原中路主要建筑。英国使馆内建筑群落分为:使馆厅、大使正房、第一秘书房、第二秘书房、护卫室、中国秘书房、医疗室、小教堂、剧场、食堂、钟亭、井亭、左右配亭、墓园及使馆帐房、马棚等建筑,还有部分为原清翰林院建筑等构成。
3花旗银行旧址,位于东交民巷36号,坐南朝北,建于1914年,现为北京警察博物馆。该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砖石结构。正立面朝北,面临街道。立面三层由水平檐线划分为上下两部分,约成一与三之比。一、二层处理成整体柱廊,四根罗马爱奥尼式柱子高大有力,立于七步台阶之上,纵贯两层,但柱身无凹槽。整个楼体体型完整,比例良好,外观稳定厚重,是典型的近代古典主义银行建筑风格。
4东方汇理银行旧址,位于东交民巷34号。西面是花旗银行旧址(现警察博物馆)。


5日本使馆旧址,建成于1909年。这地界原为清朝的肃亲王府,顺治年间建,历代袭王俱以此为邸,光绪二十七年(1901)沦为日本使馆。
日本使馆日本大门楼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总长14.74米,中央门洞净宽4.56米。大门楼两侧有弧形墙,形成长24米,深3.34米的门前空地。门楼为二层,两侧门房皆有小楼梯可上至二层。总体风格为西方近代折衷风格。立面由三部分组成,两侧为灰砖砌的碉楼式墩体,三段式处理,古典檐部,女儿墙带巴洛克式涡卷装饰,上为方锥形铁皮屋顶,总高9.35米。两楼之间大拱形门洞中部腰线以上为石墙,拱券之上再套山花。

6意大利使馆旧址,建于1910年前后,现存有原办公楼、教堂、官邸等几处建筑。现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单位。意大利使馆旧址,大门两侧四坡顶的方形门房。南、北两座门房相距13米。红砖墙,四坡锥形屋顶挑出深远。檐下有精美的金属花式支撑。两门房间有造型优美的曲线形墙,墙高4米,红砖墙身上有石材镶边和大涡卷等曲线装饰;内侧有石柱墩,其上部有华丽的盾徽形装饰,石墩内侧为曲线矮墙,上有金属栅与宽3.7米的两扇大铁花门连为整体,其上高高挑起的铁花灯架,使大门更显得丰富、华丽。此门为典型的欧洲“新艺术运动”风格,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被拆除,改建为现在的两个门柱及铁栅墙。
7横滨正金银行,1880年创办于日本横滨,清光绪九年(1883年)在上海设分行,宣统二年(1910年)兴建了这座正金银行北京支行大楼。正金银行旧址位于街道转角处,平面为曲尺形,西肢较长,南肢较短。建筑为砖石结构,地上2层,地下一层。转角体量做成三层弧形塔楼,顶部冠以半圆形穹顶,上置旗杆,穹顶底部有弧形老虎窗。其主入口开在转角塔楼的南侧。转角塔楼立面虽作水平腰线划分,但石砌壁柱自基座直贯顶部使塔楼连贯完整,整体建筑显得稳定有力。而在底层壁柱目力所及处,又有石刻盾徽等作装饰。



8日本公使馆旧址,是东交民巷地区现存最早建筑物,也是这一地区在19世纪建造的建筑物中唯一保留下来的。这栋西式平房,就在东交民巷21号市委宿舍院内,位于沿街的原日本兵营后面。
日本公使馆于1872年在北京开设。最初的公使馆利用了在东四六条购买的民宅,建成于1886年的这栋平房,是搬到东交民巷后公使馆的主体办公用房。其设计者是日本近代建筑师片山东熊。其建筑是一栋单层砖木结构的平房,属西方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中的仿古典主义类型。其正立面七开间,中砌砖作拱券式大门。西侧的砖砌门柱上,雕有精美的图案。门顶檐的女儿墙上,砌作三角山花,具有浓郁的西欧古典色彩。大门两边各有三个连续在砖作拱券门廊,其柱子均用线脚作装饰。檐上设女儿墙壁为饰,遮挡了平房的坡顶,砖雕的使用,表明参与此工程施工的是中国人。当时,在日本还没有工匠能掌握如此精美的砖雕制作技术。后来,日本公使馆又以此平房为基础扩建成了一所四合院。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重新划定东交民巷使馆区后,日本公使馆移入位于正义路的新馆,旧馆改作它用。
法国邮政局位于东交民巷19号,是一排西方二十世纪初折衷主义风格的平房,建于1910年。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南正立面作左右对称图形,东西两侧各开一门,门两侧巾贴以坚固的花岗石壁柱,更显突出醒目。正面墙体除东西两座对称的大门外,彻以六扇连续的拱券作大窗(两门外侧各一扇,两门之间连续四扇)。墙体作中式清水砖墙,顶部以中式叠涩砖彻出两重风火檐,两檐间的矮墙壁砌以中式女儿墙,并饰以中式砖雕,而其间加以九列西式三角山花。
9法国使馆旧址,法国使馆为咸丰十一年设立。《辛丑条约》签订后扩建、重修。建筑多为光绪二十六年后修建。使馆大门用砖做出壁柱和拱券,外形类似巴黎凯旋门,门前放置中国石狮1对。院内有中央喷水池和法国乡村别墅风格的2层配楼4栋。
法国使馆旧址对面,一段德国使馆老院墙和临街平房,院内已是近年建筑。
东交民巷教堂,又称圣米厄尔教堂,是一座建于1901年的两层哥特式建筑,其正门上方精美的天使造像闻名,除了哥特式的教堂主体建筑之外,在圣堂北侧还有一幢西洋风格的二层小楼,是本堂神甫的居所,教堂东侧有十间砖砌平房,平面布局均用北京传统民居的格式,但门窗却施以拱券结构,堪为中西合璧之作。
谢谢浏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