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75章的学习体会——不战善胜疏而不失
(2018-04-18 17:27:01)
标签:
道德经张磊 |
原文: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一、白话翻译
勇于敢做的人,选择杀戮;
勇于不敢做的人,选择救活。
这两者,有的利益众生,有的损害众生。
上天到底会讨厌那一种,谁能知道真正的原因?
天的法则,
不搏杀而善于取胜;
不言语而善于回应;
不召唤而自动前来;
坦坦荡荡而善于谋划。
天地法则恢弘广大,看似粗疏却不会遗失。
二、理解、经验和应用
(一)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勇,造字本义:力大胆大,敢做敢担,无所畏惧,。敢,造字本义:徒手持械迎击野兽,引申为勇敢、有胆量。杀,造字本义:逮住动物屠宰,揭下毛皮,即杀戮。活,造字本义:动词,溪水“哗哗”流淌,引申为生成,救活等。关于“杀”和“活”,很多版本解释为“有杀身之祸”和“活下来”,是被动式;个人认为直接用主动式,也可以解释的通。另如果是被动,“杀”直接改为“亡”或“死”更明了。
利,造字本义:用快刀收割庄稼,引申为利益,有益于。害,造字本义,抓捕并割去当事人舌头,引申为伤害,有害于。
《道德经》很重要的概念是非恒。杀与活,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看那种是顺道而为,下一章就有“我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二)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召,造字本义:甲骨文像搬出酒坛,从中取酒,招呼客人,引申为招呼、召唤。天的规则,不搏杀却善于取胜,不言语善于回应,不召唤却自动前来。
坦,造字本义:地面平展,开阔敞亮,即平而宽广。坦坦荡荡,给人的感觉却是善于谋划。类似于阳谋,因果法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了图谋瓜,就要去种瓜,就这样坦然。
恢:内心就像即将燃尽的火堆又再次恢复,形容后劲十足,引申为深厚广大。疏:本义:疏导,开通,引申为粗疏。天地法则恢弘广大,看似粗疏,却不遗失。能逃脱因果法则的根本就没有,所有的一切都在法则之内。
例子一:熊孩子的故事。记得看过一个段子,一个熊孩子到亲戚家去玩,把水泼在钢琴上,其妈妈说孩子还小等等。这个亲戚给了熊孩子5元钱,告诉他这是泼钢琴的奖励,并告诉钢琴越大奖励越多。不久,熊孩子就把可乐泼在商场里的大钢琴上。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不战而善胜的例子。
例子二:心想事成的秘密。当人开始实现自己的人生使命,很多能量都会主动来帮助(不召而自来)。心想事成,关键不能有“代偿”,不然容易成为负面心想事成。具体可参考JT叔叔《庄子白皮书》。
引申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不召而自来”中的“召”指召唤,个人理解用言语召唤。“福祸无门,惟人自召”中的“召”,不仅仅指用言语召唤,还包括用行动召唤。
憨山大师理解是另一个版本,现摘抄如下。
摘抄:此言天命可畏,报应昭然,教人不可轻忽也。勇者,决定之志也。敢者,不计利害而决于为也。杀活,死生也。谓凡世人作事,不顾利害,不怕死生,而敢为之。然敢乃必死之地。故曰勇于敢则杀。若用志于不敢为,是足以保身全生。故曰勇于不敢则活。此天道必然之理也。且此二者,亦有敢而生,不敢而死者。至若颜子夭,而盗蹠寿,此乃当害而利,当利而反害者,何耶。况天道好谦而恶盈,与善而恶恶。是则为恶者,当恶而不恶,斯岂报应差舛耶。世皆疑之。故解之曰,天之所恶,孰能知其故。故,所以然也。孔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由此观之,生存而仁害,虽生亦死。身灭而仁成,虽死亦生。斯则蹠非寿,颜非夭矣。此乃天道所以然之妙,而非世人所易知。是以圣人于此犹难之,不敢轻忽,而敬畏之。所谓畏天之威,于时保之也。故下文历示天道之所以。逆天者亡,故不争而善胜。感应冥符,故不言而善应。吉凶祸福如影响,故不召而自来。然报愈迟,而恶愈深,祸愈惨,故繟然而善谋。以报速者有所警,报缓则不及悔,必至尽绝而后已。此所谓善谋也。是则天道昭昭在上,如网之四张,虽恢恢广大,似乎疏阔。其实善恶感应,毫发不遗。此所谓疏而不失也。世人不知天命之如此,乃以敢以强以争竞于名利之场。将谓一身之谋,不顾利害死生而为之,自谓智力以致之。盖不知命之过,皆取死之道也。可不畏哉。(憨山注《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