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74章的学习体会——不畏受惩自知自爱
(2018-04-09 17:44:12)
标签:
道德经张磊 |
原文: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毋狭其所居。毋压其所生。夫唯弗压,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一、白话翻译
人不畏惧威力,更大的威胁就将要来临。
人不局限于他所居处,
人不压抑于他所生长。
唯有不压抑,所以不厌恶。
圣人明了自我,却不自我表现,
爱惜自我,却不自以为贵。
所以,舍弃自现和自贵,选择自知和自爱。
二、理解、经验和应用
(一)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
畏,造字本义:巫师头戴鬼面具,手执魔杖,表演逐鬼驱邪的舞蹈,引申为畏惧、害怕。威,造字本义:封建时代对不守妇道的女子施刑,以警示妇女遵守妇道,引申为:令人畏惧的势力或气势(象形字典)。人如果没有畏惧之心,肆意违反规律,自然会承担很多恶果。没有畏惧,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无明。
例子一:生态环境恶化。过去黄河里也没有那么多的泥沙,由于上游伐树开荒,变成了地上河。雾霾、太湖污染、土壤污染,大家都在承担着环境恶化的后果,一方面这是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代价,另一方面更多是讲“人定胜天”,不尊重自然规则,急功近利的结果。
例子二:罗马帝国的崩溃。罗马帝国就是在最辉煌的时候突然崩溃的,而崩溃的原因表面上是基督教及蛮族的兴起,实际上是其内部的问题,人心的堕落、人欲的泛滥、道德的沦丧。
(二)毋狭其所居。毋压其所生。夫唯弗压,是以不厌。
“毋狭其所居,毋压其所生”,这两句的主语是谁呢?很多版本认为是统治者,个人认为人,即上句中的“民”。
狭,本义:窄,宽度、广度小(汉典)。人一方面有畏惧之心,尊重规律,另一方面也要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不能被所处的环境(居)束缚限制住(狭),即自我设置的所处环境。另一种解释可参考憨山大师。
压,动词:倒塌的墙体重堆在物体之上(古义),引申为压抑、压制。生,造字本义:草木破土萌发,引申为从无到有,出现。所生,指由内而生,如目标,兴趣,情绪等。
引申一:卓越者的精进。周围人堕落,并不是自己堕落的理由。卓越者都是“毋狭其所居”,乔布斯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马云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都是在改造世界。
例子一:接纳情绪。当情绪产生时,不能压抑,当然也不能被情绪左右,要接纳,臣服。观察情绪因何而生,察其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的长久练习,就可超越情绪。
(三)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见,通“现”,对照第33章“自知者,明也”,自知和自现的区别,一个向内求,一个向外求。向内求,是内省内警,是经营者,目标型的特点;向外求,是找认同找感觉,是消费者,感觉型的特点。
自爱和自贵的区别,在于是否跟别人比较。自爱,爱惜自己,自己对自己的价值有正确的判断,不需跟别人比。自贵,自以为贵,需要跟别人比较,自己要别人强才能称得上“贵”。
当然我们应该舍弃向外求,跟人比,要向内求,与自己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