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第52章的学习体会——知子守母  根性思维

(2016-03-30 22:13:19)
标签:

道德经

张磊

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一、白话翻译

天下刚开始的状态(道),把这种状态(道)称为天下之母。

已经得到道(母),就可以了解万事万物(子);

已经了解万事万物,又要重新守住道,才能终身不疲惫。

塞住口窍,关闭门户,终身不需劳累(勤)。

开启口窍,帮助做事,终身不会棘手。

见微知著,称为明,

恒守柔母,称为强。

用智慧之光,重新回归内省。

不遗留祸殃,这称为“袭常”。

二、理解、经验和应用

(一)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本句可与下面的内容相互参考:“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有状昆成,天地生,穆,独立不改,可以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楚简版)

天下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天地未生之时,这种状态就是天下母,虽未生天地,但是已拥有产生天地的各种条件、规律、可能性,这种状态也称为道。道生万物,道为母,万物为子。

(二)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本句可与下面的内容相互参考:“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16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第32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44章)。

已经得到产生万物的根源——道,就可以按照规律推导出万物。当了解明白万物,重新守住根源道,终身才不会疲惫。即根性思维。没,本义:沉没水中,也可做终,尽讲。殆,本义:胎死腹中,引申为危险、疲惫。本段中的“殆”,跟“以有涯隨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里面的“殆”意思相同。

引申一:现象和根源。现象可以千差万别,根源可能为一。例如人不明白本自具足,所以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如果我们仅仅关注情绪,就会很疲惫,也摸不着头脑。若我们明白情绪产生的根源心理行为特征,通过改变心理行为,就可以改变情绪化。再比如投机偏向于现象,投资偏向于根源。投机类似赌博,十人九输,投资却十人九赢。

(三)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

这两句主要是进一步说明“没身不殆”。塞住口窍,关闭门户,终身不需劳累(勤)。开启口窍,帮助做事,终身不会棘手。无论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都不会劳累、不会陷入困境,因为按道而行,“执大,、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四)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本句可与下面的内容相互参考:“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第16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第33章)。

见小,见微知著,“上工治未病”,可称为明。自知,知常(掌握道)也可称为明。守柔,复守其母,守主道,可称为强。自胜者,自我提升者,也可称为强。

用智慧之光,重新回归“自知”的内省状态,才不会遗留祸殃,这可以称为传承根本(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

 

清一道德经学习群,群号254084232

本群理念:平等、尊重、自由。

理念解读: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唯一,新教育群群员更是清一山长近百万人选一,选出来的认同新教育理念,开始自我觉醒的队员。尊重,包括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即不伤害他人范围内的自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