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第48章的学习体会——何谓无为  如何达到

(2016-02-17 21:27:52)
标签:

道德经

清一

张磊

原文: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

 

一、白话翻译

做学问,一天比一天增加;听闻道,一天比一天减少。

减少又减少,以至于达到“无为”境界,达到“无为”从而能够“无不为”。

想要取得(或治理)天下,要恒常保持“无事”状态。如果经常“有事”,就不能获得(或治理好)天下。

二、理解、经验和应用

(一)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与闻道的区别与联系。为,造字本义:驯象、使象服役,指做、行。闻,造字本义:集中注意力倾听,指听闻。为学,主要向外学习,学习前识(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知识技巧就会增加,故日益;闻道,主要向内听闻,听闻内在的声音,反省内在的妄想,若不合道就舍弃,故日损,从而获得智慧。

损之又损,就是去除我执,去除妄想,所有不真实的信念都要舍弃,即“支离其德(《庄子》)”,最后所有信念都是真实的、符合道的,也就达到无我,进而达到无为。

无为,就是没有主观臆断,所有的选择都是根据客观实际做出的,即主客观完全统一,只有这样,才是最好的选择,才能无不为。

无为,也可以理解为不得已选择,符合道,就选择;不符合道,就放弃;即选择符合道的选项,选择事实而已。

引申一:“不得已”的智慧。“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道德经·31章》),“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庄子内篇·人世间》),“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庄子外篇·庚桑楚》),“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用药如用兵论徐大椿》)。不得已,指无可奈何;不能不如此,但并不是违背本意,因为本意就是顺其自然,随波逐流。例如对症下药,一方面没办法选择,根据病情开药;另一方面,根据病情开药,又是主动选择的结果,没有乱开药。例如饿吃饭,渴喝水,也是不得已。

引申二:支离其德。“支离其德”就是把内心中“我应该”、“我认为”等“道德”都遗弃,只承认事实,不把人想得过好或过差,不然就会有情绪。如果把别人想得过好,就容易失望、愤怒,比如孩子只有能力考50分,却认为能考80分,就会生气,如果承认孩子的能力,就不会生气。如果把别人想得过差,就容易担心,做无用功。比如认为某人不能胜任某项工作,就另安排人帮他救火,某人果然不能胜任,救火成功,就还好,不会有情绪;若某人最终胜任,反而有情绪。如何把别人想得刚刚好,就需要慢慢练习了。

(二)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

本段可跟“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29章)和“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於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第34章)相互参照学习。

对照第29章,“无事”可理解“无为”;对照第34章,“无事”可理解为无私。例如,手、足、眼、耳如果只为自己,将伤害人这个整体;正因为它们无私也就成就人这个整体。

例子一:食品安全问题。有一个不是笑话笑话:早起,买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氨奶,吃完开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工程天价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吊白块和硫磺熏蒸的馒头。人为了一点私利,造成相互投毒的结果,均受其害。

 

 

清一道德经学习群,群号254084232

本群理念:平等、尊重、自由。

理念解读: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唯一,新教育群群员更是清一山长近百万人选一,选出来的认同新教育理念,开始自我觉醒的队员。尊重,包括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即不伤害他人范围内的自由。

 

 

幸福蒲公英(总群),群号89015542

群名寓意:像蒲公英一样,随缘把幸福传满人间。

建群目的:建立一个互联互通互帮互组的平台,通过自我觉醒、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实现财富自由、身体健康、内心安宁、家庭和谐、幸福绵长。

鼓励群员:承担责任,争做经营者;觉察生活,传播正能量;感恩生活,分享亲身体会;参与讨论,发表真实想法;赞美他人,培养包容心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