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7章的学习体会——不行而知 弗为而成
(2016-02-05 15:51:51)
标签:
道德经清一张磊 |
原文: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一、白话翻译
不出门户,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
不望窗外,可以明白天道的运行。
走出越远,所知越少。
因此,圣人不亲自实践,却能知道;不亲自观察,却明了;不主动妄为,却自然成就。
二、理解、经验和应用
(一)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
户,指门。不出门,为什么可以知天下呢?因为天下的常识是一样的。不吃饭会饿,不喝水会渴;水淹、火烧、电打,人都不舒服;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平和的心情,人都很需要。因为因缘和合是一样的。万物的成住坏空、生住异灭,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一样的。因为“三界为心,万法唯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喜怒哀乐,虽然起因可能不同,但感受是一样的。另,道家有出阴神、出阳神之说,个人没有真实体验,故略过不说。
牖,指窗户。人即使不望窗外,也能了解天道的运行。假想一下,视力不好的人怎样感知天道。可以听风声、雨声,可以闻花香、果香,可以感受外界温度变化等等。
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很多人认为快乐幸福需要房子、车子、职位、让人羡慕的另一半,可爱的儿女等等外在条件,然后拼命追求。他们却没有注意,有些人即使拥有所想象的东西,也未必快乐幸福,而有人只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很快乐幸福。道(包括快乐、幸福)不可外求而得,必须通过内求其心而得。
引申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有些人做事为名,有些人做事为利,有些人无为。无为的人,认为名利之人生活在欲望之中,苦不堪言。为名之人,认为为利者格局小,俗气。为利之人,认为为名者假清高,不实惠。名利之人,认为无为者消极。一个人做事,不管结果如何,总是避免不了人言是非,所以过于在乎别人的言论(其出也弥远),往往很难抉择(其知弥少),反而追寻内心的指引的人,却清楚明了选择。
(二)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如何不行而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工作为例,如果要行而知,找到一份工作做一段时间,试过所有工作后,再挑选自己喜欢的工作,由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若通过观察别人的工作状态,再根据个人的禀赋能力,就可以挑出一类或两类自己喜欢的工作。
如何不见而名?有些人即使看见事情发生,也未必能明了内在根源。有些高人却可以看见一滴水,却能明了一个海,即滴水藏海。比如说,通过与某人交往,甚至听说某人的一些故事,就知道某人的心理行为方式,自然可以推导这个人与亲人、朋友、同事交往模式,进而推导这个人的生命状态。
如何弗为而成?弗为,不是不为,而是无为,不妄为,要顺应自然而为。以种植为例,农夫要在合适的时节,合适的田地,种上粮食种子,就可以等待、获得收成。农夫如果在不合适的时节,或者把麦子种到水里,或者拔苗助长,就很难收成。即使第一种情况,成长、开花、结实,也是植物自己的事情,农夫也不能替其成长。
清一道德经学习群,群号254084232
本群理念:平等、尊重、自由。
理念解读: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唯一,新教育群群员更是清一山长近百万人选一,选出来的认同新教育理念,开始自我觉醒的队员。尊重,包括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即不伤害他人范围内的自由。
幸福蒲公英(总群),群号89015542
群名寓意:像蒲公英一样,随缘把幸福传满人间。
建群目的:建立一个互联互通互帮互组的平台,通过自我觉醒、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实现财富自由、身体健康、内心安宁、家庭和谐、幸福绵长。
鼓励群员:承担责任,争做经营者;觉察生活,传播正能量;感恩生活,分享亲身体会;参与讨论,发表真实想法;赞美他人,培养包容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