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2章的学习体会——三为何物 何为学父
(2015-12-29 10:31:56)
标签:
道德经清一张磊 |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一、白话翻译
道产生一,一产生二,二产生三,三产生万物。
万物背负阴,怀抱阳,
天下的普通人厌恶的是“唯,孤,寡,不谷”,王公却用来作名称。
有的事物,被损坏,反而获得增益;有的事物,被增益,反而最后受损坏。
所以,被人所教导的,讨论亦教导人。
所以,刚强横暴的人不得善终,我将这句话作为学习的开始或首要内容。
二、理解、经验和应用
(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何谓道?帛书版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楚简版:“有狀混成,先天地生,敚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即先天地而生,独立不改的状态(事物),就是道。
解释一:一,指阴阳合一、阴阳平衡的状态;二,指阴阳不平衡的状态;三指阴阳变化的因素。道指混沌状态,无极状态,阴阳未分状态。阴阳平衡是最接近道的状态,所以道生一;阴阳相互转化,平衡转化为不平衡,所以一生二;阴阳平衡与阴阳不平衡之间相差的部分,或产生这部分的原因,就是三,所以二生三;三的变化,造成千变万化的不平衡,所以三生万物。
解释二:一指水,二指火,三指木;或一指水,二指天地、阴阳,三指阴阳相辅(融合、转换)。“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水、火、木,是象征物。道、混沌、太一,可以理解为纯能量的状态。如果纯能量要具象化自己,首先要有水。《圣经
摘抄:
《圣经》(创世纪)1:1起初,神创造天地。1:2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1:3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1:4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1:5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楚简版《道德经》〈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纪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
(二)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三生万物,取上一段解释的最大公约数,三指阴、阳、阴阳融合变换;所以万物就有阴,也有阳。为什么要负阴而抱阳呢?以能量来论,阴,向内集中,阳,向外发散;外负阴而内抱阳,阳向外走,阴向内走,所以阴阳交泰,阴阳和谐。泰卦,也是上坤、上阴,下乾、下阳,阴往下走,阳往上走,也是阴阳融合。万物不但要有阴、阳,阴阳还要相互融合,才是和谐的状态(中气以为和),若阴阳分离,万物就走向灭亡了。
唯,若翻译为“只有”,天下所厌恶,并不只有“孤、寡、不谷”,所以逻辑不通顺。唯,“唯与呵,其相去几何?”,唯唯诺诺的应答之声,这也是普通人不喜欢做的,所以个人理解“唯、孤、寡、不谷”这些普通人不喜欢的,王公却用来自名。王公居高位,属于阳;用这些比较低贱、被普通人厌恶(阴)的名字,可以起到中和作用。
或,指有的。有的事物,被损坏,反而获得增益;有的事物,被增益,反而最后受损坏。“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句式跟第20章“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句式类似。两句的前句“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与“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相差亦不大,只是侧重点不同。
父,一家之首叫父,学父,学首、学的开始。前面讲了,阴阳可以转换,阴阳平衡是最接近道的,过于偏于一端是不好的,王公自名就是正面的例子,强梁者不得死就是反面的例子,而反面例子的警醒作用更强,所以作为学习的开始,或作为学习的首要内容。
引申一:恩生于害、害生于恩。以爱孩子为例,有些家长因为爱孩子,不舍得孩子受一点罪,吃一点苦,给孩子喂饭,甚至到十几岁还帮孩子擦屁股。这样造成的结果,孩子不喜欢吃饭,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成为低能力的人,孩子不会快乐。以朋友为例,有些人容忍甚至放任朋友的缺点,或者给予朋友无条件的帮助,朋友可能成为“吸血鬼”,更加飞扬跋扈,反而受了伤害。
引申二,教学相长。老师成就了学生,学生也成就了老师。第一,如果没有学生,老师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第二,老师在给学生讲解时,有时能加深对所传授内容的理解深度或广度,因为学生可能提供其他方面的看法。孩子又何尝不是家长的老师?不养儿不知父母恩,陪同孩子一起成长。所以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
清一道德经学习群,群号254084232
本群理念:平等、尊重、自由。
理念解读: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唯一,新教育群群员更是清一山长近百万人选一,选出来的认同新教育理念,开始自我觉醒的队员。大家都是平等的。尊重,包括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即不伤害他人范围内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