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2章的学习体会——亦小亦大 不令自均
(2015-10-21 20:59:13)
标签:
道德经清一杂谈 |
原文: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一、白话翻译
道恒常没有名称,道的性质是“朴,唯,小”,但天下不敢把道作为臣。
侯王如果能守于道,万物将会自动宾服。
天和地相合而产生的甘露,没有人命令它,甘露自己均匀的洒向万物。
开始规定产生了名,有名之后,名又生名,也要懂得适可而止,适可而止才能不危险。
道在天下的作用,好像小谷对于江海的作用。
二、理解、经验和应用
(一)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道一直都是没有名称的,因为一是名称(名气)会变,二是某一名称(名气)不能完全描述道,所以老子“字之曰道”(第25章)。
“朴、唯、小”就是形容道的。朴,未加工的原木,也是无名的,朴散则为器,为器后就有名了。原木可以变为各种各样的器,,即有很多的名。“朴”形容道无名,而且可以表现多种形式。唯,“唯与呵,其相去几何?”,应答之声。“唯”形容道不自以为是,舍己从人,恒顺众生。小,造字本义:细微的沙粒。“小”形容道看不见,摸不着,微形。
“天下弗敢臣”是“天下弗敢臣之”的省略。虽然道是“朴唯小”,却没有什么敢使“道”臣服,反而要臣服于道,因为“不道早已”。虽然道不强迫万物跟随它,但是如果不“唯道是从”,万物就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侯王若能遵循道的规律来治理天下,万物自动宾服,自然不需要“以兵强于天下”。天地相合产生的甘露,没有人命令它,它自然均匀的洒向万物,因为它符合道,平等的对待万物。
引申一: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送给别人玫瑰,别人若接受,自己高兴,因为想送礼物并且送出去了,别人也高兴,因为获得一件美好的礼物——玫瑰。若别人不接受,自己也不必懊恼,因为依旧拥有美好的玫瑰,别人可能高兴,因为不想要玫瑰,将来也许会后悔,因为错失了玫瑰。当真心想给别人有价值的东西,无论对方接受与否,送礼物的人都不失去什么,不需要懊恼。如果真有价值的东西,对方接受可以收获很多,对方不接受,那也是对方的缘,自有道来“惩罚”他。
例子一:王一的名和实。假设王一,男,已婚,育有一子王X,在某学校任校长。王一是他的名,王X的父亲、某人的儿子,某人的老公,王老师,王校长等都是他的名,但这些名称只是在某些场合适用,任一名称只能代表“王一”的一方面,不能代表王一。
(二)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朴本无名,朴散则为器,就有了名。道本无名,为了认识、运用道,在某范围内产生名,有名之后,名又生名,但要懂得适可而止,不然追寻名,逐末忘本,不知其返,就危险了。殆,本义:胎死腹中,引申为危险。本段中的“殆”,跟“以有涯隨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里面的“殆”意思相同。
道在天下的作用,就像小谷对于江海的作用。所有的小谷都消失,即小河都枯竭,江海也会枯竭一样。如果所有的原子都消失,分子自然也就消失了,无机物也会没有,动植物自然也就灭亡了。说明道是天下存在的基础,是根本所在。
引申一: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有水,小河未必有水。但小河有水,大河一定的满的,因为大河都是靠无数支流汇合而成的,若小河全部干枯,大河也会干枯的。
清一道德经学习群,群号254084232
本群理念:平等、尊重、自由。
理念解读: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唯一,新教育群群员更是清一山长近百万人选一,选出来的认同新教育理念,开始自我觉醒的队员。所以大家都不应该妄自菲薄,当然也不应该狂妄自大,大家都是平等的。尊重,包括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即不伤害他人范围内的自由。
幸福蒲公英(总群),群号89015542
群名寓意:像蒲公英一样,随缘把幸福传满人间。
建群目的:建立一个互联互通互帮互组的平台,通过自我觉醒、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实现财富自由、身体健康、内心安宁、家庭和谐、幸福绵长。
鼓励群员:承担责任,争做经营者;觉察生活,传播正能量;感恩生活,分享亲身体会;参与讨论,发表真实想法;赞美他人,培养包容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