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119):《姽婳词》与《芙蓉女儿诔》

(2017-01-30 00:30:41)
标签:

红楼

欧洋

分类: 红楼正解
红楼(119):《姽婳词》与《芙蓉女儿诔》
在第七十八回关于林四娘的的情节中,贾政把宝玉、贾环和贾兰三个人叫来,先是介绍了林四娘的英勇事迹,然后让他们各做一首《姽婳词》,以志其忠义。这个《姽婳词》的叫法很奇怪,什么是“姽婳”呢?应该是指女子体态娴静美好的意思。
宋玉的《神女赋》中有“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说法。我查到无论是“姽”、“婳”还是“姽婳”都是形容女人美好的意思,可为什么在这里偏偏要将这两个字放在一起来形容林四娘呢?“姽婳”又不是用来专门形容女中豪杰的词语。有一种可能,因为在清初的时候出现了不少人写的书中都有关于林四娘的介绍,然而大多是以鬼故事为主,比如在《聊斋志异》中就有关于林四娘的一篇,她以女鬼的形象出现,而且内容还挺感人的,她是个不害人的恶鬼,而是一个苦大仇深的冤鬼,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将为她做的诗叫《姽婳词》,谐音“鬼话词”。我猜应该还有一个可能,“姽婳”既然谐音“鬼话”,也许作者就是想告诉我们第七十八回林四娘的这段故事是胡编的、非常离谱的谎话,为什么呢?因为历史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情,作者编出这样的故事是为了书中影射某人或某事为的目的,所以谐音“鬼话”就是让大家不要太认真。这样看来,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考证这个领兵作战的女汉子是否真的存在,因为她身上更多的是象征意义。
而第七十八回中的另一个故事是宝玉祭奠晴雯而做的《芙蓉女儿诔》,在此回一开始有一条批语是这样说的:
〖蒙回前总批:文有宾主,不可误。此文以《芙蓉诔》为主,以《姽婳词》为宾〗。
三百多年来来人们都觉得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的情节感人肺腹,甚至他为晴雯一个丫头写得有些太过火了,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两个人的感情很深,现在我们都知道晴雯是“黛玉之副”,所以祭奠晴雯就是在影射后回应该有更为动情的祭奠黛玉的情节,这是我们可以预期的,然而对于第七十八回中关于林四娘的故事就让我们感觉很奇怪了,出现得有些莫名其妙,一直以来让很多学者百思不得其解。然而我在前面分析了林四娘应该同样是在象征黛玉,所以作者居然故意将林四娘的鬼故事改编成为一个女子带兵打仗而英勇献身的故事是为了影射黛玉在后回有类似的情节,于是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在第七十八回的两个主要的情节表面上看觉得毫不相关,但仔细一想实际上都是在影射后回的黛玉之死,《姽婳词》突出的是与“黄巾”、“赤眉”以及“犬羊”作战而死的,强调了黛玉死的真正原因和大至过程,而《芙蓉女儿诔》更多的是在暗示后回有宝玉悼念黛玉时的悲痛之情,这意味着这两个情节大有关联,影射的其实是同一件事,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所以才将它们放在了同一回里!而且正象这条批语说的,两件事有主有宾,《芙蓉女儿诔》为主,感情丰富,感人至深,而《姽婳词》显得平淡了一些,但很具有传奇色彩。也就是说作者既然在第一回里强调了写的是闺阁之事,所以就不得不描写战事,也需要让这些女子们参战,于是只好杜撰了林四娘上战场之事。
然而为了让读者将这两件事与黛玉建立起联系来,作者也动了不少脑筋。比如在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怡红院开夜宴的那一回,黛玉抽签的情节是这样的:
黛玉默默的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
莫怨东风当自嗟。
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
也就是说在这里告诉我们黛玉象征着芙蓉,而在第七十八回里又明明白白通过一个小丫头的信口胡说告诉我们晴雯死后到天上做了花神,而且专管芙蓉花,所以宝玉才作了《芙蓉女儿诔》。可在描写林四娘的《姽婳词》里有这样两句:
丁香结子芙蓉绦,
不系明珠系宝刀。
原来林四娘也跟芙蓉有关系,这三个人居然都是“芙蓉姐姐”!作者巧妙地通过芙蓉将三个人的影射关系进行了交待,希望我们能明白这其中的用意。
不过晴雯这个角色的情况非常特别,她的身上有三层影射,在《芙蓉女儿诔》中更多的是体现另一个人之死,所以这其中的具体内容与黛玉之死的关系不是很大。一直以来人们误解黛玉之死应该跟晴雯一样是饱受欺凌郁闷而死的,所以根本不会想到黛玉还有带兵打仗的这一层。也许作者就怕大家想偏了,所以才有意在这一回中加入了林四娘的故事和《姽婳词》。然而在看不到八十回以后的文字的前提下,人们根本是没有办法理解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甚至更觉得林四娘的情况太过奇怪,不知所云。
到了《芙蓉女儿诔》情节的最后,黛玉忽然出现,这段情节更加有深意:
读毕,遂焚帛奠茗,犹依依不舍。小鬟催至再四,方才回身。忽听山石之后有一人笑道:“且请留步。”二人听了,不免一惊。那小鬟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唬得宝玉也忙看时,──且听下回分解。
这是将晴雯和黛玉的影射给指明了,同时也似乎是在暗示我们后回会有类似的宝玉在祭奠黛玉的情节,也应该是宝玉作一大篇诔文,之后应该黛玉显魂或还魂,于是二人依依惜别,要知道当时宝玉与黛玉被迫分离,天各一方,宝玉赶回来的时候黛玉早已经死去,化为枯骨,如果二人没有道别,那太让人遗憾了,所以作者用浪漫主义的神话手法让二人最后见上一面,也算是给人们一点点安慰,其实这样处理的悲剧味道更浓了。于是我们发现《姽婳词》和《芙蓉女儿诔》前前后后这些文字和细节我们千万不能草草放过,而是字字珠叽,奇妙无比!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