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118):《姽婳词》与黛玉之死

(2017-01-29 23:31:42)
标签:

红楼

欧洋

分类: 红楼正解
红楼(118):《姽婳词》与黛玉之死
秦汉时称匈奴为“胡虏”,后世“胡虏”用为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的通称。唐朝李白《子夜吴歌》之三有:“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宋代岳飞《满江红·写怀》词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明代王琼的《双溪杂记》中有:“当流贼内乱之时,而胡虏不侵,犹能支也;设使胡虏又大举入寇,李公等必束手无策矣。”在清末的时候同盟会成立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反清口号,给人印象深刻。第四十九回里吃鹿肉的情节不但寓意深刻,我们可以顺着这个思路还可以发掘出书中其他一些地方的内涵来。
在前八十回中贾兰是一个很不重要的角色,虽然偶有出现,但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象个影子一样让人对他没有什么感觉,只知道他年龄不大。而在第二十六回里有一个情节,也是贾兰在前八十回中唯一的一次说话,然而却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我们需要格外注意:
宝玉无精打采的,只得依他。晃出了房门,在回廊上调弄了一回雀儿;出至院外,顺着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鱼。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其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
这段情节很突兀,不但体现了贾兰儿童时顽皮的性格,也应该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这里的鹿应该同样象征着胡虏,所以贾兰用弓射鹿之举应该象征着与胡虏作战,这需要结合八十回以后的文字分析了,也就是说在后面的故事里应该有与满清交战的象征性的情节。难怪在第六十三回里宝玉为芳官改名的时候说过一段关于番邦异族的话:
“这却很好。我亦常见官员人等多有跟从外国献俘之种,图其不畏风霜,鞍马便捷。既这等,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话满清政府肯定是不喜欢听到的,所以在“程高本”中将此段删去了,宝玉还以“大舜之正裔”自居,其实自然是对北方民族的蔑视,满清最不喜欢听“胡虏”这样的词,这里骂得太直白了,于是作者只能用鹿的谐音来暗示,也是作者无耐之举,而对于我们来看理解其中的意思也就难度更大了。
通过“犬羊之恶”一词我们也可以明白《姽婳词》中的林四娘所要面对的敌人包括内敌的农民起义军和外敌的满清,但具体是哪一个,作者没有办法直接交待清楚,因为林四娘在这里就是一个象征,为的是让我们能够知道黛玉在后回也会有林四娘所面对的类似的情况。《姽婳词》中有这样两句: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
这里一方面指敌人非常凶猛,另一方面将林四娘比作花和柳,柳就是木呀,所以这些都是在指黛玉。而“贼”这个用法不仅可以指农民起义军,也可以指满清,明朝金光辰的在《金双岩集》中称满清为:“近来外孽蠢动,寇氛未平”;董其昌的《万历事实录纂要》称清兵为“番贼”。所以“贼寇”一词为清朝所忌讳,陈垣先生在《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中,揭示了清朝的忌字,其中“忌伪忌贼第七”。在文字狱时期,这些称清兵为“贼”的著作,均被禁毁。如《金双岩集》于乾隆四十六年被禁毁,《万历事实录纂要》于乾隆四十四年被禁毁。
《姽婳词》里介绍的故事细节我们不用太纠结,毕竟作者是想以此来给我们以提示,让我们将林四娘与黛玉相类比。而林四娘不但要与贼寇作战,最后还战死了,这也是在暗示我们黛玉后也会因类似的死法,为此《姽婳词》里还有两句让我们看着很熟悉: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
在第一回《好了歌》里就提到了“白骨”: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
批语中指明黛玉后来化为“白骨”。这两句中还出现了“月冷”,而我们也会很容易地想到了第七十六回里黛玉做的那句极为悲伤的诗,这段情节是这样的:
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
冷月葬花魂。
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
湘云故意说这是“清奇诡谲之语”,说明这肯定是黛玉死后的另一种影射,而我们发现宝玉描写林四娘的诗句中也有,更说明二人的影射关系。所以《姽婳词》中林四娘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在影射后回的黛玉,一个领兵作战的黛玉,一个战败而死的黛玉,虽然难以想象,但却合情合理,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一回中出现林四娘这样奇怪的情节的原因。
我的研究发现《芙蓉女儿诔》的情节应该出自早本,而《姽婳词》的情节是后加的,因为如果仔细研究的话这里有一些矛盾的地方,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将两个故事有意嫁接到一起,然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