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114):家反宅乱

标签:
红楼欧洋 |
分类: 红楼正解 |

黛玉悲惨之死让人惊心动魄,也让人难以置信,贾家到底遭遇了什么可怕的事呢?如果仅是被皇帝抄家,也不至于死那么多人呀?居然“白骨如山忘姓氏”,感觉象是死绝了!所以抄家不是贾家家败的根本原因,可真正的原因在前八十回中的暗示却相当少,或者说不太明显,让人一时感悟不到。或者在原本中前八十回中应该有很多明显的暗示,可后来被删去了,让人非常遗憾。不过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来。
在第五回的仙曲《好事终》里有这样几句: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这里指的是贾家败家的根本是一个个太好色了,生活作风问题非常严重,正象第六十六回里柳湘莲说的那样:
“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柳湘莲重点强调的是宁国府,并没有说荣国府,这样看来宁国府的人很淫荡而导致家败是有可能的,但荣国府没有这样的问题,宝玉虽然被警幻仙姑称为“古今天下第一淫人”,可也只是意淫,光动心眼而见不到真的行动,也不应该因此而家败呀?难道说好色就能败家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恐怕这指的是贾家败家的间接原因,那什么是直接原因呢?在第四回有一条批语应该对我们很有启示:
〖戚夹:此等人家岂必欺霸方始成名耶?总因子弟不肖,招接匪人,一朝生事则百计营求,父为子隐,群小迎合,虽暂时不罹祸,而从此放胆,必破家灭族不已,哀哉!〗
我们注意到这里指出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贾家的不肖子弟招接匪人!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招接匪人的肯定不是宝玉,虽然他也是肖子弟,但他没有坑害贾家的理由。而这样的批语在书中还有,比如在第十八回有一段:
〖靖藏眉批:大族之败,必不致如此之速,特以子孙不肖招接匪类,不知创业之艰难。当知瞬息荣华,暂时欢乐,无异于烈火烹油,鲜花著锦,岂得久乎?戊子孟夏,读《虞子山文集》,因将数语系此,后世子孙,其毋慢忽之。〗
这里再次提到了贾家的家败是子孙不肖招接匪类!而且还深深感慨一个大的家族无论有多兴旺也只是暂时的,而家败会很容易的。同时还告诉我们这些后世的子孙,一定要引以为戒,可以说这是一片苦口良心。这也说明贾家之败匪类起到了“临门一脚”般的关键的作用,而且还是贾家的子孙招引而来的,这一点太让人费解了。在第五十三回里,贾珍对来领年货的贾芹臭骂了一通,这里有一条批语又提到了匪类:
贾珍冷笑道:“你还支吾我。你在家庙里干的事,打谅我不知道呢。你到了那里自然是爷了,没人敢违拗你。你手里又有了钱,离着我们又远,你就为王称霸起来,夜夜招聚匪类赌钱,〖庚双夹:这一回文字断不可少。〗养老婆小子。〖靖眉批:“招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即是败家的根本。〗这会子花的这个形象,你还敢领东西来?领不成东西,领一顿驮水棍去才罢。等过了年,我必和你琏二叔说,换回你来。”
贾珍提到贾芹有招聚匪类的恶行,批语也强调说“招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是败家的根本,于是我们发现这是将《好事终》里提到的以色败家和招接匪类败家放到了一起,也就是说这应该就是贾家家败的真正原因,贾珍这个人很奇怪,自己跟儿媳妇通奸而却教训别人养老婆小子,什么人品呀?那匪类指的是什么呢?表面上看应该指的是强盗,而从反面的故事来看我觉得应该就是指明末造反的民变分子,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农民起义”,我觉得这种说法有褒义的味道在里面,所以我认为叫“民变分子”或“流寇”更为贴切。
在前八十回中虽然有大量的关于满清的象征,比如薛家人上上下下都是影射满清,但却很少有这类“民变分子”的描写。其实还是有的,只不过不如薛家这样明显,也许对于作者来说李自成流寇队武的造反是一时的痛苦,而他们却要后半生以及自己的儿孙都要生活在满清异族的统治之下,所以这个给他们的印象更深;或者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八十回以后有大量情节将贼寇的戏突出出来。大明灭亡的最直接原因还是因为这些“民变分子”,李自成的流寇队武才是根本,所以还是应该重要描写,比如在到了第六十回,贾家的几个重要的主子不在家,而王熙凤还病了,于是大观园里开始出现了一些乱子,赵姨娘找探春吵架,芳官跟干娘吵架,小戏子们与赵姨娘之间出现肢体上的打斗,司棋带人砸厨房,还出现了玫瑰露和茯苓霜引发的一系列案件,闹得不亦乐乎,柳家的在这一回里说过这样的话:
“况且这两日风声,闻得里头家反宅乱的……”
这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而实际上就是一种暗示,是一种后回更大混乱的伏笔。在第五十八回里,芳官跟她的干娘吵了起来,这个时候晴雯说过这样的话:
晴雯因说:“都是芳官不省事,不知狂的什么也不是,会两出戏,倒象杀了贼王,擒了反叛来的。”
我相信“贼王”和“反叛”在这里是有隐寓的,不要简单地放过。明末的时候除了持续几十年的小冰河期以外,明朝还要面对关外的满清和内部越来越壮大的农民起义,李自成让大明亡了国,而最后满清坐收其利,不但让大明亡了国,还差点让汉人亡了种,所以在《红楼梦》中这几个关键的因素都有所体现。而书中象征流寇的人还真不少,作者还充分利用了“传影”的手法将流寇的形象分别体现在几股人马的身上,容易让人眼花缭乱。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前一篇:红楼(113):梁间燕子太无情
后一篇:红楼(116):脂粉香娃割腥啖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