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113):梁间燕子太无情

标签:
红楼欧洋 |
分类: 红楼正解 |

《葬花吟》是“一喉二歌”的经典之作,一方面是指黛玉因伤春而舒发自己的忧郁之情,也充分表现了她与众不同的诗人气质,她的葬花之举更是让世人为之惊叹,这是多么美妙而又有创意的行为艺术呀!而另一方面作者又将明亡的历史巧妙地打包裹藏了进去,不露半点马脚,以至于三百多年来很少有人能真正看出来。在第二十七回里有不少批语对《葬花吟》进行了点赞:
〖甲戌侧批:诗词歌赋,如此章法写于书上者乎?〗
〖靖藏八十回附:开生面立新场是不止红楼梦一回,惟此回更生新,读去非阿颦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赏,难为了作者,且愧杀也古今小说,故留数语以慰之。余不见落花玉何由至浬香家,如何写葬花吟不至石头记埋香,无闲字闲文口正如此。丁亥夏,畸笏叟。〗
这些评价相当高,所以我们更应该品味其中的隐意。《葬花吟》不但表达了对黛玉早死并无法被立刻安葬的意思,还用象征的手法交待了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其中有这样几句不是很容易让人理解: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什么叫“三月香巢已垒成”呢?有人认为是指黛玉和宝玉在后回正要结婚入洞房,所以才叫“香巢已垒成”,可这时忽然天降不幸,让二人的美梦没有成真。可为什么紧接着又报怨“梁间燕子太无情”呢?有的人认为燕子是无情之物,因为今年它在一家房屋上筑了巢,而秋天飞走,明年再飞回来依旧住在这个巢里,可这个时候房子里已经换了主人,它却不关心,才说燕子无情,所以才有后面两句“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这似乎是指来年燕子回来以后,黛玉已经死了,房梁上的旧巢已经毁坏,而燕子却不理会。这个解释似乎有些问题,因为没搞明白这个香巢到底是谁的?是象征黛玉和宝玉的洞房呢?还是象征燕子自己筑的巢呢?如果象征黛玉和宝玉的洞房,不应该用“香巢”这样的说法吧?因为“巢”字跟燕子放在一起,人们很容易地认为是燕子的巢,可如果这个巢不是象征黛玉和宝玉的洞房那又是指什么呢?
还有一种解释就更深了,在《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中有这样的记载:
“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
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一个历史典故,在西汉绥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汉成帝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突然死亡,后来野史里记载说是因为跟昭仪赵合德纵欲过度导致的。皇室及大臣都归罪于当时的皇后赵飞燕和她的妹妹赵合德,说她们是抱着篡权谋反的目的,害死了皇帝还残杀汉皇室继承人而危害汉室江山,最后二人都没有得到好的下场。据说在汉成帝死之前,在当时流行一首童谣:“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这里的“燕”借指赵飞燕,“尾涎涎”,是说羽毛尾巴光润。汉成帝常与富平侯张放微服出宫,在河阳公主家遇上的舞跳得非常好的赵飞燕,所以说“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是说的宫门,“燕飞来”自然是说赵飞燕进宫了,“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说赵飞燕谋害皇子了,赵飞燕姊妹自然逃不脱受惩罚,而“燕啄皇孙”却成了宫妃残害皇族的著名典故了。
这是指燕子象征着杀害皇族的凶手,那在《红楼梦》充当什么角色呢?贾家家败的凶手?也许作者确实是借用了这个典故的意思,把燕子比作导致黛玉之死以及贾家家败的邪恶势力,但似乎有些牵强,因为赵飞燕并没有导致大汉的灭亡,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她是被冤枉的。
还有一种说法,“三月香巢已垒成”一句中的巢是指燕子的巢,那为什么会是香的呢?当然因为燕子会衔了落花去筑巢,而黛玉是最心疼落花的,还将自己比作花,所以见了落花就要收之于锦囊、葬之于净土,燕子却要衔了落花去筑巢,所以黛玉就要埋怨燕子无情了。古代似乎有词或诗里写道燕子衔落花筑巢,比如宋代诗人刘次庄在《敷浅原见桃花》有: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西。
那这又是为什么呢?一般的理解会认为燕子去衔落花筑巢,可《葬花吟》里提到的是“明年花发虽可啄”,什么意思呢?这里指的似乎是燕子去啄开放的鲜花,这问题就严重了,因为往小里说花象征着汉人,往大里说象征着黛玉或崇祯的生命,所以燕子就象征着杀死无数汉人和崇祯的凶手,导致大明亡国的敌人,自然是残暴无情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句是指第二年燕子再回来的时候,住在这个房子里的人已经死去了,而因为贾家惨遭洗劫,一片惨状,而燕子却无视这些惨状,所以燕子才是无情,甚至可以理解为凶残的。
在第四十回里大家做“牙牌令”,宝钗说了一句非常让人值得回味的话:
宝钗道:“双双燕子语梁间。”
这回好了,黛玉说“梁间燕子太无情”,宝钗给凑了个对儿,变成两只了!如果燕子真的象征的是导致贾家家败和黛玉之死的罪魁祸首,那确实应该有两只,分别象征着李自成的民变分子和满清!
一直以来人们没能领悟《红楼梦》是在隐写明亡的历史,所以拼命在贾家里找这个对黛玉不利“梁间燕子”,有人说是王夫人,有人说是赵姨姨,还有人说是元妃,总之多年来一直是一笔糊涂账,现在看来在正确的故事大背影下,我们才能准确地锁定双双的“梁间燕子”。《葬花吟》所传递给我们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灭亡时的悲歌,是前八十回的一个高潮,同时我们也能深深感受到清初“文字狱”大环境下汉人们的无耐与绝望。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前一篇:红楼(112):风刀霜剑严相逼
后一篇:红楼(114):家反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