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112):风刀霜剑严相逼

标签:
红楼欧洋 |
分类: 红楼正解 |

明末清初那段的改朝换代的历史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文明被一个极为落后的文明所取代,这是汉人们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的,所以反抗不断,于是满清进行了疯狂的屠杀,而满清的“文字狱”也同样相当残酷,很多文人因此丢掉了性命,人们不敢把这些惨剧写出来进行控诉,只能纷纷采用类似于《红楼梦》中的“假语村言”的手法进拐着弯进行讲述。比如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可以看到很多死过人的房子,而且往往死过很多人,人去楼空,甚至整村都死绝,于是开始闹鬼。那这些人是怎么死的呢?书中没有交待,相信在清初的人会很容易明白这些鬼故事的大背景指的是什么,也就是说《聊斋志异》本质上也是一本反清的书,只不过隐得太厉害了所以后人根本就领悟不到而已。
相比之下,《红楼梦》隐写的历史更加巧妙,但也相对容易看出来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八十回以后文字的根本原因。黛玉除了借《葬花吟》中春末大观园里的落花的情景来祭奠江山丧失汉人惨遭涂炭以外,更重点强调了她所影射的历史原型崇祯之死,黛玉然象征着花,象征着花神,所以在《葬花吟》中哀叹将来没有人来埋葬自己,在第一回《好了歌》注释里有一句说得非常明白: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
批语中说明了黛玉死后化为白骨,也就是说一直没有被人安葬,化为白骨以后才被人匆匆掩埋,让人感觉实在难以想象!而还有两句也说明了黛玉暴尸的时间: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人们一直以来以为这两句描写的是一种形容,指黛玉后回在贾家很受气,可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写实,说明黛玉死后有一年的时候没有得到安葬,受到风霜的侵蚀而化为白骨,多半是当时贾家的人都死绝了,而宝玉这个时候也不在身边,才有这样可怕的情景!可能有人会问:“不是证明了黛玉影射的是崇祯皇帝吗?崇祯皇帝也没有暴尸一年呀?这是什么呢?”
有位叫“用户1115273022”的网友告诉我一些史料,我感觉非常重要:
如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就直称思陵为“攒宫”,并加以解释说:“昔宋之南渡,会稽诸陵皆曰攒宫,实陵而名不以陵。《春秋》之法,‘君杀,贼不讨不书葬',实葬而名未葬。今之言陵者,名也。未葬者,实也。实未葬而名葬,臣子之义所不敢出也”。《帝陵图说》的作者梁份亦云:“烈皇帝殡于田妃墓,国耻未雪,不谓之攒宫不可也!以陵称不可也!以思称尤不可也!”显然,他们是站在明王朝的立场上,认为明朝的国耻未雪、君父之仇未报,因此,崇祯帝虽葬于田妃墓中,但却不能称“葬”,思陵也不能称“陵”。
另据顾诚的《南明史》讲:闯军进城后,崇祯尸首被直接暴尸示众,当然时间算太不长,后才被简单草草地收殮,《红楼梦》的作者应该可能是影射这个史实,但又进行了夸张,以加强悲剧的扭转。
我个人认为毕竟这本小说是隐写的历史,既要影射历史事件,也同时要兼顾表面故事的发展,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一一对应,不然就不叫隐写了,比如黛玉是个女人,而崇祯是个男人,这就有差别,在很多细节上不会绝对一样的,所以我们也一定要灵活些。
黛玉判词前的画中描写的“两株枯木”的意思是指这个“林”是干枯,死亡的,自然是象征黛玉死后化为枯骨,不然作者为什么不说“未若锦囊收艳尸”而是说“未若锦囊收艳骨”呢?黛玉的前世是“绛珠草”,而赤瑕宫的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后来黛玉与宝玉被迫分离,天各一方,从此不能相见,也就是说黛玉失去了她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东西,从精神层面上失去了心爱人,从现实中因贾家败亡而暴尸,最后她悲惨地化为枯骨!
也许有人会怀疑这一点,因为批里语黛玉和晴雯并提了,可前八十回里没有晴雯化为白骨的介绍呀,为什么也会出现在这样的矛盾呢?会不会白骨是个死亡的代称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释,大家普遍认为:晴雯为“黛副”,是黛玉的影子,所以她是用来影射黛玉的。黛玉发生的很多事情也会在晴雯身上有所表现,而这种表现也都进行过巧妙的加工,让人感觉似是而非,但应该都是重要的伏笔,然而我研究发现晴雯这个角色很复杂,不是简单地仅影射黛玉一个人,她的身上似乎有三个历史原型,所以一直让人很困惑,也使很多人以为黛玉之死跟晴雯之死应该很象,其实不然,晴雯之死只是部分地影射了黛玉,而具体死亡的原因以过程更多的影射其他的历史原型,只有在死后宝玉祭奠写《芙蓉女儿诔》的时候是在影射黛玉,这一点实在出乎人们的意料。
晴雯死后,宝玉悲痛欲绝,为她创作了感人肺腹的《芙蓉女儿诔》实际上也是黛玉后回惨死的情景伏笔,有多条批语对此进行了说明,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芙蓉女儿诔》中的部分文字里发掘出黛玉之死的信息。在《芙蓉女儿诔》中这样两句很值得关注:
落日荒丘,零星白骨。
这两句的意思是:“落日下的荒坟上,白骨散乱难收!”这里貌似是说晴雯之死也是暴尸,所以作者在这里用“白骨”这样的词来尽可能的影射黛玉,是一个重要的伏笔。这些也说明了黛玉之死是最难以让人想象的悲惨结局,应该这也是《石头记》一书悲剧的最高潮,肯定是惨不忍睹!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前一篇:红楼(111):青冢骷髅骨
后一篇:红楼(113):梁间燕子太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