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108):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2017-01-29 12:42:00)
标签:

红楼

欧洋

分类: 红楼正解
红楼(108):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我们用全新的角度来看《葬花吟》,会忽然领悟出另一种强烈的悲剧氛围,而不再觉得黛玉是性格孤癖而无病呻吟了,这也正合了所谓的“众花皆卸,花神退位”的寓意,这是在祭送黛玉这个即将逝去的众花的“花神”,我们能在某种程度上领略到后回黛玉之死时的悲惨情景。作者总是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场景表现黛玉忧伤的性格以及薄命的命运,而且可以说表现手法花样繁多。
在第三十二回里,黛玉偶然听到宝玉在别人面前夸自己,所以非常激动,然而激动之余却有了些似乎不太恰当的心理描写: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蒙侧批:普天下才子佳人英雄侠士都同来一哭!我虽愚浊,也愿同声一哭。〗
这段黛玉心潮澎湃的心理描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主要的部分应该都是作者为了书中表面故事而写的,突出了黛玉与宝玉感情上的纠葛,一方面总怕宝玉不爱自己,另一方面又担心宝钗的插足,同时又通过父母早逝来强化自己不幸的童年,还将自己的病作为一种不幸来渲染,可以说煽情到家了。而后面几句虽然不长,却应该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书中背面故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来两个人谈恋情一波三折,终于快修成正果了,可她偏偏说“但恐自不能久待”、“奈我薄命何”,这也太不吉利了,跟前面说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是一回事!黛玉总是觉得自己薄命,看来肯定活得不会长久,所以她才动不动就为自己的命运流泪,而这条批语却说得让人感觉惊心动魄,为什么作者要让这么多人来一起痛哭呢?我想这里提到的“才子佳人”自然是指让他们为书中表面的故事中的黛玉的不幸早死而哭,而“英雄侠士”应该是为书中背面故事中黛玉的原型崇祯殉国而哭。
在第八回里有一条批语中提到晴雯与黛玉的影射关系:
〖甲戌双行夹批:奶母之倚势亦是常情,奶母之昏愦亦是常情。然特于此处细写一回,与后文袭卿之酥酪遥遥一对,足见晴卿不及袭卿远矣。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假。〗
正因为“晴有林风”,所以我们发现晴雯有很多地方都很象黛玉,王夫人曾说她“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她的脾气也超大,她不幸早死以后宝玉居然悲痛万分,还为她作了很长的一篇感人肺腹的《芙蓉女儿诔》。在宝玉祭奠完晴雯之后出现了让人吃惊场景:
读毕,遂焚帛奠茗,犹依依不舍。小鬟催至再四,方才回身。忽听山石之后有一人笑道:“且请留步。”二人听了,不免一惊。那小鬟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唬得宝玉也忙看时。
这明显是为出突出晴雯与黛玉的影射关系,让人能领悟作者这是在将二人放在一起来。没想到黛玉居然对诔文中的两句“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非常有意见,于是跟宝玉进行了大段的探讨,结果改来改去改成了暗示黛玉早死的伏笔了,实在是让人意外:
宝玉笑道:“论交之道,不在肥马轻裘,即黄金白璧,亦不当锱铢较量。倒是这唐突闺阁,万万使不得的。如今我越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是你诔他的倒妙。况且素日你又待他甚厚,故今宁可弃此一篇大文,万不可弃此‘茜纱’新句。竟莫若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如此一改,虽于我无涉,我也是惬怀的。”黛玉笑道:“他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鬟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庚双夹:明是为与阿颦作谶,却先偏说紫鹃,总用此狡猾之法。〗宝玉听了,忙笑道:“这是何苦又咒他。”〖庚双夹:又画出宝玉来,究竟不知是咒谁,使人一笑一叹。〗黛玉笑道:“是你要咒的,并不是我说的。”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庚双夹:双关句,意妥极。〗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靖眉: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诛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庚双夹:如此我亦为妥极。但试问当面用“尔”“我”字样究竟不知是为谁之谶,一笑一叹。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庚双夹: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庚双夹:用此事更妙,盖又欲瞒观者。〗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的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
作者巧妙地借《芙蓉女儿诔》的这两句将黛玉一直强调自己的“薄命”说了出来,而这些批语中更是反复指了这一点,将晴雯与黛玉之间奇妙的影射关系更是点了出来。而实际上晴雯身上有着三层影射,她死的过程并不影射黛玉而是别人,所以这非常让人容易误解,以为黛玉之死会与晴雯类似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