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107):良辰美景奈何天
标签:
红楼欧洋 |
分类: 红楼正解 |

黛玉葬花的表面原因很简单,先是黛玉在宝玉面前发了小脾气,晚上她去怡红院找宝玉,而晴雯因情绪不好而不让她进,之后黛玉又后来看到宝钗从怡红院走了出来,于是她醋性大发,再加上她从小寄人篱下导致性格敏感,自尊心极强,于是悲伤之极,在第二十六回描写到:
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从表面的故事来看,这里将黛玉小性多疑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入目三分,也给她之后的悲伤和葬花找到了一个貌似合理的借口。其实这段描写寓意相当深刻,把黛玉、宝钗、宝玉、晴雯的特点充分地展现出来,也应该是后回的重要伏笔,作者总是通过前面这些细小地方的描写从多个角度展示《红楼梦》后面的关键情节的影子。在第二十六回的结尾处有这样两句:
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而在第二十八回又有类似的两句:
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
这也让我们想到了黛玉在第七十六回里与湘云联诗时做的那句诗:
冷月葬花魂。
这都说明《葬花吟》中所表现的思想与黛玉最后的命运是一致的,是符合作者大的构思的,作者是将黛玉比作了花,反反复复地为黛玉的《葬花吟》不停地铺堑,在这里不过是做到了一个有些牵强的理由让黛玉葬花。黛玉吃醋以后回到潇湘馆痛苦了一夜: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曲,只得用话宽慰解劝。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也都不理论了。所以也没人理,由他去闷坐,只管睡觉去了。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这些描写让我们感觉黛玉有些小题大做,充分展示了她多愁善感、自寻烦恼的一面,似乎觉得她小性得有些太过分了。而在她扬扬洒洒一大篇《葬花吟》之后,宝玉赶紧向她道了歉,于是两个人的误会很简单地解除,难怪有这样一条批语:
〖甲戌眉批:一大篇《葬花吟》却如此收拾,真好机思笔仗,令人焉的不叫绝称奇!〗
本来悲伤到了极点的葬花情节,结果被作者巧妙地以近似喜剧的结果收尾,实在是让人没有想到,既表达了作者想说的深意,又让表面故事合情合理而不漏太多的痕迹,只简单的通过一个普通的情节就能把这个氛围完全扭转过来,可见作者的手写实在是老辣。
而且作者很会抓住一切机会表达类似的情感,还能将表面故事与背后的故事讲得同样精彩,比如在第二十三回的最后,刚看完《西厢记》的黛玉因为远远听到小戏子们演习的戏文而感同身受,伤心落泪,因为戏文正好映了她之后葬花的情景,所以这里的绝不是闲文,全都是大有深意: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小戏子们唱的是汤显祖《牡丹亭》里的唱段,讲的是杜丽娘的家人一直不让她出门。有一天她在婢女春香怂恿下,背着父亲偷偷出来游园,才第一次看到大自然这美不胜收的春天,杜丽娘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的美貌只是面对古板的教书先生和令人窒息的书斋,青春正在悄然逝去,自然的天性一直受到禁锢,此时是大好春将她内心深藏的活力唤醒,自己身心的美和大自然的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由生出惜春的感叹。《红楼梦》的作者却借此尽进行了充分的发挥,与黛玉的结局巧妙的联系到了一起。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指的是花开得如此美艳,却只有破旧的墙来和破损的井来欣赏,不但有一种惋惜春光之意,也给人一种凄凉败落的情景,似乎是指贾家败落以后,大观园荒凉惨淡的氛围。而“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是指也就是美丽的春光无人欣赏,白白浪费了,似乎是指黛玉早亡以后,无法再欣赏这美好春光,辜负了这美丽的景色。这时的黛玉似乎知道自己以后没有好下场,所以才在幽闺自怜,感慨人生苦短。而后面的几句中有流水、落花等内容,更是《葬花吟》中“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所以作者在这个情节中充分利用了小戏子们的这些戏词,再次将黛玉后来不幸的命运展示一番,真是费尽心思,让人感叹!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