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105):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2017-01-28 20:33:06)
标签:

红楼

欧洋

分类: 红楼正解
红楼(105):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葬花吟》里除了暗示我们黛玉早死以外,还提供了什么其他的信息呢?从表面上看,是指黛玉寄人篱人而又多愁善感而伤春,正所谓的“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这是在哀叹春天太短了,稍纵即逝,也可以理解为黛玉在哀叹青春短暂,人生苦短,然而除此以外应该说还有些深刻内容而且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如果富察明义说的“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是对的,那我们只能果敢地去分析了,我们先看看在《葬花词》里面有下面几句: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那这几句似乎意味着黛玉死后没有被立刻安葬,“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就是黛玉向苍天问道:“天的尽天,哪里才有我的坟墓呀!”“他年葬侬知是谁”自然是问:“我死以后谁来安葬我呢?”这些都是在暗示黛玉死后暴尸荒野,没有人来掩埋!“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指的是自己的暴尸,居然都没有用个锦囊来装自己的尸骨用土埋葬,
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呀!太可怕了吧?贾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还有两句非常有名,也非常让人困惑: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以前“红学家”们认为这两句是指在八十回以后的故事中,黛玉在贾家很“不得烟儿抽”,饱受来自王夫人和赵姨娘等各方面的摧残打击,搞得她一年之内痛苦不堪,与宝玉不能相见,最后活活泪尽而亡哭死了,这个猜测其实都是因为受了晴雯之死的影响,以为黛玉之死会跟晴雯之死差不多呢,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
而实际上这两句应该是指黛玉死后,因为没有人来掩埋,所以经过一年的风吹日晒和冰霜雨雪的侵蚀,最后化为枯骨!这让人感觉真是太悲惨了!实在让人难以想象!于是我们忽然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为什么黛玉要葬花?她的这种做法一直让人感觉很奇怪,貌似行为艺术,极度超凡脱俗,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之意,但实际上是有其内在的逻辑的。黛玉葬花的情节首次出现在第二十三回里: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庚侧:好一阵凑趣风。〗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庚侧:好名色!新奇!葬花亭里埋花人。〗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庚侧:宁使香魂随土化。〗岂不干净。”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花在这里的意义绝不简单是花,因为花是美好的东西,它象征着黛玉,甚至可以说象征着大明,汉人的文化,所以宝玉看到“落红成阵”,满地是落下来的桃花,这应该不但象征着花落,更象征着明亡的时候死人无数,江山惨遭涂炭,中华宝贵的文华毁于一旦,甚至可以想象为尸横片野,“白骨如山”!有这么夸张吗?所以这就是第十二回贾瑞正照“风月宝鉴”故事中道士所强调的一定要照反面的含意。
而黛玉在这个情节将自己比作花,将花落比作自己的死去,所以她才称埋花的地方为“花冢”,她怜惜这些落花没有人来掩埋,也正是象征着自己将来没有人来收葬。她的葬花过程并不是挖个坑将花草草用土盖上,因为这样就成了裸葬了,而是用一个“绢袋”装上,让这些花死后有自己的棺椁,而不是象这些落下的残花一样暴尸。所以从表面上来看黛玉只是性格怪异,吃多了闲的去葬花,而实际上这是对她最后结局的一种重要的伏笔。所以说黛玉葬花不但是前八十回中独特的一个小高潮,它所影射的黛玉之死应该是八十回以后的一个大的高潮,应该是惊心动魄,感人肺腹,让人难以想象!
在黛玉葬花的前因后果的问题上,作者有意找了一些无聊的原因,表面上是为了展示她的小性,但实际上大有深意,在第二十八回一开始是这样描写的: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
作者在这里有意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表面故事讲得不那么严重,因为这毕竟是伏笔,重头戏在后面呢,然而批书人的批语却说得很明确:
〖甲戌眉批:“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处生更新。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难为了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
为什么这里说“难为作者了”呢?因为作者一方面要把表面故事讲得好看,要保护故事好看、感人,另一方面又要以黛玉葬花的情节来暗示后回的黛玉之死,来影射崇祯殉国,同时要防着当时的“文字狱”,所以做到兼顾确实相当不容易!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