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95):黛玉为何如此早熟?

(2017-01-28 17:45:37)
标签:

红楼

欧洋

分类: 红楼正解
红楼(95):黛玉为何如此早熟?
全书以黛玉丧母开始,这应该是在影射朱由检儿时丧母,这也是《红楼梦》一书所隐写的明末历史的开始,然而似乎书中的描写与历史上的原型有些偏差,在第二回黛玉丧母的情节中是这样描写的:
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
这里交待得非常明确,黛玉是六岁丧母,而崇祯皇帝朱由检生于1610年,于1614年丧母,这个时候他应该是虚岁五岁,周岁不到五岁,相比之下比黛玉丧母的年龄小一岁左右。为什么会有一年多的误差呢?如果作者真的是用《红楼梦》隐写明末的历史,而崇祯皇帝丧母这个时间点又非常重要,可怎么会差一岁呢?难道作者掌握的史料不足?也许有人会觉得我这个有些太较真了,其实不然,因为既然是隐写历史,而且非要选择从这个时候开始,那自然作者是有精心考虑的,而这相差的一年也应该不是无意的。而黛玉一出场的表现非常奇怪,其实不光我看着感觉奇怪,连清朝时期的读者也感觉奇怪,在《补拙斋》钞本里,第二回里有条清代晚期时的读者写的批语: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补拙斋侧批:雨村为黛玉师时系五岁,过一年为六岁。其母病时已能侍奉汤药,又能守丧尽礼。吾恐无此奇怪女娃也,五六岁说话多不明白〗守丧尽哀。
看来早就有人发现黛玉的表现与她的年龄实在是不符,那书中描写的这个年龄对不对呢?第二回中黛玉的母亲刚刚去世一个月,这一回中冷子兴在演说荣国府的时候介绍宝玉的时候说:
“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我们都知道黛玉比宝玉小,在第三回中又交待了宝玉的年龄:
“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
宝玉既然比黛玉大一岁,这说明黛玉在第二回丧母的时候六岁左右是没错的,也就是说黛玉那么小就这么出奇地懂事肯定是有原因的,不是因为发育得太早,我感觉作者是有目的的。而黛玉在进贾府的过程中也显得非常有心计,在这一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列侧:此时正是俱生的时候〗〖梦觉夹:黛玉自忖之语。〗。〖甲侧:写黛玉自幼之心机。〗〖蒙侧批:颦颦故自不凡。〗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黛玉这么小就考虑事情如此周到?实在是罕见!她见到贾母以后,不但能详细介绍自己的病情,而且说得有鼻子有眼儿的,懂得实在是太多了: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黛玉不但语言表达能力超强,而记得那么多内容,而且有自己的观点。紧接在黛玉进贾府的故事里,是这样描写三春的: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我觉得在第三回贾府中出现的所有女孩儿的年龄都不应该超过十岁,按照逻辑推理我们会发现最小的惜春很有可能才两三岁,最多也不会超过五岁的,所以形容她“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可我们感觉她没有让人抱着,乖乖地在那里,可给人的感觉好像都很懂事、顾全大局似的,也不哭也不闹,很守规矩,也许有人会说可能她从小就这么老实,可我们的生活经验却不是这样。
再看看接下来的描写,在第三回中凤姐一出现显得光彩照人,嘻嘻哈哈,很有气场,于是黛玉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六岁的黛玉心中想问题的时候用的词都很很才,居然用了那么多有学问的词!贾家一大帮不到十岁的女孩儿们大气不敢出,大声不敢说,还有不少同龄的小丫头也是一样规矩,让人很是惊奇,这在实现生活中是难以想象的!贾家是怎么做到的?让一帮这么小的孩子老实得跟大人似的,难度太大了些了吧?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正是“跑解马”似的才对,不听话,喜欢又哭又闹,动不动甚至随地大小便也不是没可能的,可贾家教育出来的孩子居然是另一番表现。
之后黛玉到了邢夫人家里坐客,邢夫人留饭,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甲侧:得体。〗〖蒙侧:黛玉之为人,必当有如此身分。〗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黛玉回答得相当得体,似乎比现在一些见了饭就兴奋的成年人都考虑得周到,更何况是她这样一个小朋友。而后来贾母还问她: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六岁就读过《四书》了?难怪黛玉这样懂事!为什么黛玉和贾府的姑娘们一个个都过于早熟呢?我个人认为是因为表面故事和所隐写的历史发生冲突而导致的,我在后面会给大家仔细分析。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