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96):黛玉进贾府的时间矛盾

(2017-01-28 17:45:58)
标签:

红楼

欧洋

分类: 红楼正解
红楼(96):黛玉进贾府的时间矛盾
我们发现不但黛玉在进贾府前后的表现很早熟,实际上宝玉显得更是早熟得要命,按道理来说这个时候他才七、八岁,也就是现在小学一二年级的年龄,没想到他居然这么小就很有学问,引经据典:
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
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看这意思七、八岁小宝玉就看完了《四书》了,不但知道西施的故事,甚至还知道“颦”是西施的别称,真是太有学问了!我印象我在这个年龄的时候刚学完拼音,才认识百八十个汉字,大段的文章还看不了,背下来的可怜的几首古诗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比他真是差远了,宝玉显得太成熟太有才了,这样的水平如果放到现在,家长得自豪得要死。虽然宝玉的父亲经常因为他不爱读书教训他,可如果他生活在现在,整个就是一个神童呀!所以我们看这两回文字中的少男少女们都显得与实际年龄非常不协调,说他们十七八岁都会有人信。
宝玉只有在摔玉这个情节中才显出一些孩子气来,象是个赌气任性的淘气男孩儿,我觉得作者努力让书中宝玉和这些女孩儿显得早熟一些,不然就得把贾家描写成幼儿园了!虽然作者有意将黛玉的年龄往大里说一岁,但还是不够大,因为如果太大了又会与影射崇祯儿时丧母的史实偏离太多了。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证明《红楼梦》是写史的,不然的话完全可以直接把黛玉丧母时的年龄写成十二、十三岁,这样她进贾府时的表现就显得正常多了,可作者偏偏非要把这样懂事的黛玉写成六岁!这是什么呢?
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历史上朱由检丧母时他也不到五周岁,所以黛玉的年龄不能大得太离谱,另一方面又不能把黛玉描写成一个连话都说不明白而且又哭又闹的普通儿童,不然就不可能描写出她复杂的性格,也没有办法跟宝玉一见钟情了,如果书中一开始两个人一见没有擦出爱情的火花的话那写着就太没意思了,而且宝黛二人的第一次见面的象征意义非常大,所以一定不能把他们描写成跟实际年龄一样的孩子。于是就出现了黛玉进府的时候比真实年龄要成熟很多的现象,这样一来我们就豁然开朗了,更说明此书不是凭空杜撰,而是在隐写历史,也难为作者为了隐写历史所下的这一番苦心了!
然而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困扰了三百多年的问题,我们看在第三回宝黛相见的最后,黛玉跟袭人聊完天就去安歇了,然而紧接着是这样写的:
次日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看,又有王夫人之兄嫂处遣了两个媳妇来说话的。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内的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
看这个意思似乎是黛玉进贾府的第二天就传来了薛蟠打死人之事,而这其中有居然出现了一个时间上的矛盾,我们看第四回贾雨村办案,有这样一段描写:
即时退堂,至密室,侍从皆退去,只留门子服侍。这门子忙上来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
这个门子是原来葫芦庙里的小沙弥,当年贾雨村是在宝玉出生几个月以后的八月十六日离开的葫芦庙走赶考,黛玉既然是在影射朱由检,所以黛玉应该出生于1610年,而宝玉大黛玉一岁,所以应该出生于1609年。在第一回宝玉出生的时候“通灵宝玉”随他一起出生,而这个时候还描写了甄英莲的出场:
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这说明在宝玉出生的时候英莲已经三岁了,几个月以后,贾雨村在这一年的八月十六日离开葫芦庙,应该是在两年以后元宵节的时候英莲丢失,书中是这样写的: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矣。
那到了第四回的时候英莲应该多大了呢?这一回里描写到:
雨村罕然道:“原来就是他!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却如今才来卖呢?”
门子道:“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
因为英莲是在贾雨村离开后的第二个元宵节走失的,这时她已经五岁,所以这里用的是“七八年”,而不是刚才说雨村离开的“八九年”,还是比较合理的,这样算来,英莲比宝玉大三岁,到了第四回宝玉九、十岁左右的时候英莲十二、三岁,而从她五岁后被拐的这“虽隔了七八年”,再结合前面门子提到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到了第四回这个时候宝玉应该大约九、十岁左右比较合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黛玉应该八、九岁了!怎么会这样?黛玉丧母后进贾府的时候时候是六岁,到贾府的第二天就变成八、九岁了?难道黛玉在路上走了两、三年吗?不可能吧?走两、三年得从中国走到美国了。学者们为此争论了很多年,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关于这一点以后我会介绍,应该说这是因为此书流传的过程出了问题。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