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94):秀玉初成实

标签:
红楼欧洋 |
分类: 红楼正解 |

朱由检毕竟是一个皇帝,是大明的象征,所以他的死让所有汉人都震惊和痛心,这也是从古至今从来没有人敢想到的事情,简直就是天蹋下来一样!在第三十二回里黛玉有一段很有“一喉二歌”风格的内心读白,我们结合黛玉的原型就会有全新的理解:
“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蒙侧批:普天下才子佳人英雄侠士都同来一哭!我虽愚浊,也愿同声一哭。〗
这段描写从“风月宝鉴”的表面故事来看,我们都知道描写的是宝玉和黛玉二人经常出现感情问题,也暗示了因为黛玉早死所以两个人没有结婚白头到老,但这条批语说得太过份了些,显得太不合理了,但如果从反面的故事也就是黛玉是在影射崇祯皇帝的角度来看,自然是指崇祯早死,大明亡国,如果不是这样,那后面这条批语就实在让人莫名其妙了:不过两个年轻人谈恋爱,很曲折,就算是女的早死了,至于“普天下才子佳人英雄侠士都同来一哭”吗?这个哭的场面太过夸张了吧?只能说明黛玉这段描写里暗示的是崇祯皇帝之死才能赢得这么多人的哭声。
在第七十九回迎春出嫁以后,宝玉感觉很失落,这里有一条批语很值得研究:
因此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不过有几个该班上夜的老妪。〖靖眉:先为对景悼颦儿作引〗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可比。既领略得如此寥落凄惨之景,是以情不自禁,乃信口吟成一歌曰……
批书人提示我们宝玉在这里因为迎春的出嫁而在大观园里失魂落魄的样子应该是后回黛玉死后有类似宝玉悼念她的情景的伏笔,也就是说在这里宝玉先提前预演了一下后回的情节,但后面的时候宝玉肯定表现更悲伤,那什么叫“对景悼颦儿”呢?我们可以理解为对着景色悼念黛玉,但也有朋友认为“对景”应该还可以解读为对着“景山”之意,因为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在景山上吊而亡的,景山原名叫“煤山”,清顺治十二年(1655),改名为景山,我觉得这样解读也有一定的道理。
有位叫“小肉果果”的网友告诉我:第五回里的曲子《枉凝眉》里有一句
“一个是阆苑仙葩”,他特意查了一下“阆苑”的含义,结果很让人感到吃惊:“阆苑”也称“阆风苑”,是传说中西王母居住之地。以前读《红楼楼》的时候并未细想,觉得该词用来形容林妹妹是仙子一般人物,突然想起这极可能是“阆苑”的另一个意思——“帝王宫苑”啊!所以她才是“阆苑仙葩”。
这样看来确实应该是这个意思,作者用“一喉二歌”的手法告诉我们黛玉象征皇宫中的仙草,实际的意思就是说黛玉的原型是皇帝的身份呀!所以我们感觉作者有着很强的古文功底,没点国学水平和悟性的人很难看出来,而三百多年以后的我们看起来自然相当费劲。
黛玉在大观园里住的是潇湘馆,而潇湘馆最早的被宝玉命名为“有凤来仪”,在第十七回里,有这样的描写:
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庚双夹:果然,妙在双关暗合。〗众人都哄然叫妙。
为什么这条批语夸这是“双关暗合”呢?现在大家都从我分析魏忠贤那里知道“凤”是指男性,而且“凤”还有一层意思:借喻帝王,如:“凤阁龙楼”是指帝王居住的楼阁;“凤邸”是古代帝王登位前所居住的宅第;“凤纸”是指帝王诏敕用纸;“凤诏”是指天子的诏书;“凤驾”是指帝王所乘坐的车驾!所以作者在这里玩儿了太多的文字游戏,难怪“众人都哄然叫妙”呢,这里确实批书人说“有凤来仪”“妙在双关暗合”。我忽然转念一想:王熙凤的判词中的“雌凤”一词可能还有一层意思,不仅是指太监了,也应该指权力很大的甚至到了皇帝级别的太监!确实是这样,魏忠贤居然成了“九千九百岁”,比皇帝仅小一百岁,而且代行皇帝的权力,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凤姐”这个称呼也应该有同样的意思,非常值得我们推敲,内容非常丰富,而且越分析越有意思。
在第十八回里,元妃省亲,宝玉与诸姐妹写诗歌功颂德,其中黛玉代宝玉写的关于潇湘馆一首名为《有凤来仪》诗中的头两句是这样: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住在“有凤来仪”这里的“秀玉”应该是指黛玉,而“初成实”指的是年轻的朱由检,要知道前八十回的黛玉影射的并非当上皇帝的崇祯,这一点一定要搞明白,根据综合的分析这个时候影射的朱由检应该刚好十岁左右,这么小还这么有才,自然可以称为“秀玉初成实”。
在第四回里,宝钗一家初进贾府,黛玉这个时候应该八岁的样子,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宝钗日与黛玉迎春姊妹等一处,或看书下棋,或作针黹,倒也十分乐业。〖甲戌侧批:这一句衬出后文黛玉之不能乐业,细甚妙甚!〗
这条批语很是奇怪,因为我们都知道在第三回宝玉一出场的时候的《西江月》中称宝玉“富贵不知乐业”,没想到黛玉在后文也不能乐业?这两个真是一对!那什么是“乐业”呢?应该是安于职守,乐于效力。或者说工作起来很快乐,很有成绩。而这里居然说黛玉不能乐业!如果我们不考虑隐写历史这一层,这条批语根本无法理解,现在看来,肯定是在影射崇祯皇帝,不然真的无法解释了,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后回黛玉应该有管家的情节,但管理得应该不是很好。所以书中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暗示,只是三百多年来我们实在是没有注意,真让人遗憾!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前一篇:红楼(93):小性、尖酸、刻薄
后一篇:红楼(95):黛玉为何如此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