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93):小性、尖酸、刻薄

(2017-01-28 17:06:11)
标签:

红楼

欧洋

分类: 红楼正解
红楼(93):小性、尖酸、刻薄
黛玉的童年经历跟朱由检真的很像,《红楼梦》一开始的第二回里就介绍黛玉丧母:
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辞馆别图。
黛玉丧母之后被寄养在亲戚家,也就是贾家之中,这正是书中第三回的《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的故事,书中交待了黛玉进贾府的原因:
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作者为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找到了合理的借口,本质上还是因为黛玉丧母的原因,不想她一去几年以后,林如海去逝了,估计这个时候她大约十岁左右,她成了孤儿,黛玉因为从小寄人篱下的经历养成了小性、刻薄、多疑的性格,而朱由检五岁丧母被寄养在西李家以后,在他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朱常洛也去逝了,他的小性、刻薄、多疑的性格也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
这也是作者在书中努力强调黛玉这种不正常性格的原因,或者说前八十回表现她的性格只是个铺垫,在八十回以后贾家败亡之时应该展现得更加突出、明显。黛玉的这种特别的性格作者描写得也实在是太生动了,她在第三回有这样一段对她的介绍: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足已经看出她从小的心计,自己寄人篱下时特殊的表现,与常人大不相同。在第七回中周瑞家的给每个姑娘送宫花,本来也没多想,走到哪儿算哪儿,不分谁先谁后的,可到了黛玉这里就不一样了,书中描写到: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这里将个心细、多疑甚至有些自卑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呼之欲出,让别人听了极不舒服。在第八回里,宝玉在宝钗那里坐客,不想这时黛玉来了,一见这样此景,黛玉说道:
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
虽然之后她巧妙地找到了借口给圆了过去,但我们从刚这句话中也听出了她的小性、尖酸刻薄、醋味十足的味道,而且她说出话来往往刻薄得让人爱爱不得,恨恨不得的,在第八回里有这样一段:
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姑娘,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这算了什么呢。”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这还是黛玉心情好的时候呢,不好的时候能噎死人,应该尽人皆知,在第二十二回因为凤姐说一个小戏子象黛玉,于是惹出来一场风波,湘云冲宝玉骂到:
“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
看来湘云真是愤了,而到了第二十七回里,有一段宝钗的心理描写:
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甲戌侧批:道尽黛玉每每小性,全不在宝钗身上。〗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我们看无论是宝钗还是批书人都对黛玉这样的性格相当了解,连她身边的紫鹃都是这样跟她说的:
紫鹃笑道:“好好的,为什么又剪了那穗子?岂不是宝玉只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我看他素日在姑娘身上就好,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他,才这么样。”
黛玉的小性居然让此书的表面故事非常好看,但实际上同时作者是为了给我们展示崇祯的性格,如果这样的性格仅出现在男女爱情故事之中也罢了,最多闹闹矛盾而已,但如果成了一国之君,那可就麻烦了。相信在八十回以后贾家家败的时候,黛玉应该有管家的故事,这体现了崇祯皇帝最后时的情况,而那个时候她的这些性格将成为贾家家败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作者不厌其烦地为我们介绍黛玉性格的目的。
由于朱由检的这种从小在不正常的环境中养成的性格对明亡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这一点应该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连《明史》中都说他:
“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崇祯皇帝对手下的所有人都疑心重重,比如他对边关的将领不放心,于是派出宦官前去充任监军、监视,可他又担心这些监军、监视欺蒙自己,于是又暗中派出“视监视”,也就是一层一层地监视,可算是监视到家了!文武大臣们都处于被监视之中,整日提心吊胆谁破例为国杀敌,崇祯帝也会怀疑他用心不良。例如崇祯九年七月清兵大举内犯时,唐王朱聿键自恃勇武知兵,便亲自率兵入援,清兵退去不久,本来这是好事,应该表扬才对,可崇祯帝即以未经朝廷明令为由,将唐王朱聿键废为庶人,囚禁于凤阳高墙,估计他在怀疑朱聿键这样做的动机,是不是有不诡的企图,老这样那谁还再给他卖力呀?所以说大明亡于崇祯之手一点都不冤枉他。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