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92):倾国倾城貌

标签:
红楼欧洋 |
分类: 红楼正解 |

黛玉的原型居然是大名鼎鼎崇祯皇帝,让所有人始料不及,其实作者和批书人时常在一些细小的地方对我们进行了暗示,而且文字一点也不死板,跟表面的爱情故事结合得天一无缝,不仔细想真的难以看出来,难怪这些文字被人忽视了三百多年,我们一直以为这些都是表面的故事,而实际上居然个个都寓意深刻,比如在第二十三回里,有一段被世人认为津津有味的段落,那就是宝玉与黛玉二人一起看《西厢记》,成为象征二人爱情的经典场景,要知道《西厢记》算是一本huáng
sè小说了,所以这成为经典实在是让人感觉实在有些哑然失笑。后来在第四十一回“牙牌令”的情节中黛玉用了《牡丹亭》、《西厢记》的语句,被宝钗“审”了一番呢:
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
宝钗肯定猜出来黛玉看的这些sè情小说是宝玉给她的,所以才来教育她一番,以免二人冲动起来做出些不才之事。从黛玉脸红的反应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下子成了“扫黄打非”的对象的她当时得有多尴尬。然而这其中的内涵还远不止如此,在宝玉与黛玉看《西厢记》的时候开玩笑,有这样一段非常有意思: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梦觉主人序本夹批:借用得妙!〗
在这里宝玉自比为张生,把黛玉比成崔莺莺,这出自元朝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这两句大概是说:我这多愁多病的身子,怎能经受住你那绝世容貌的吸引呢?张生之愁是由莺莺美貌而生,夙愿未偿,事不得谐,愁就不能解。愁多郁结乃成病,即称思病也。
宝玉借用这个意思,也就是说黛玉是那倾国倾城容貌的莺莺,宝玉自己则是因为相思而生病的张生,似乎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情,其实这段描写实际骨子里是宝玉就是借机来调情而已,说得有些过了,所以黛玉才表现在生气的样子,估计心理早就乐开了花: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紧接着被宝玉赶紧哄,黛玉又笑了,原来她也是装的呀!而且她还马上开了些过份的玩笑,说宝玉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实在是下流之极!然而这段描写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暗示黛玉和宝玉二人在后回有离别的相思之苦,甚至还暗示了黛玉的早死,因为两个人打情骂俏之后,黛玉一个人听到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中的语句,顿时感慨无限,让人感觉她也有些无故寻愁觅恨的样子,其实不然,这是在暗示她与宝玉分离之后的死去,居然这些内容跟表面故事结合得相当自然,恰到好处: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这算是一个非常巧妙的伏笔,与第二十七回的《葬花吟》是同一个境界,只是我们很少注意到这一点,如果仔细分析,应该跟八十回后的很多情节都能暗合上,所以说作者的脑子绝非常人所能想象到的。
然而这段情节的寓意还远不止如何,也就是说这文字应该有着“一喉三歌”的味道,大家看看,宝玉居然说黛玉是“倾国倾城貌”,本来“倾国倾城”一词是用来形容女子非常美丽的意思,然而该词最早的意思不是这样,倾:倾覆,原指因女sè而亡国。出自《诗·大雅·瞻卬》: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原指因女sè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而用《红楼梦》的作者在这里居然两个意思都有,一方面宝玉是指黛玉长得太美了,而从隐写历史的角度来看意味着黛玉所影射的原型居然可以把国家给倾覆了,那她的原型能是谁呢?肯定应该是亡国之君崇祯皇帝了!这一切是不是太不可思义了?作者充分利用了中文一词多意的特点进行了发挥,让人叫绝!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红楼梦》绝没有闲笔,应该主要的情节都是在隐写明亡那段历史,这实在是让人震惊!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后一篇:红楼(93):小性、尖酸、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