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88): “两株枯木”和“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标签:
红楼欧洋 |
分类: 红楼正解 |

第五回中黛玉和宝钗的判词不仅是写在了一起,字数很少而且非常简单,不象别人的判词那样一个人一个,内容丰富,似乎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很容易看出这二人判词中的秘密,也可能作者认为这二人的内容需要写得格外的隐蔽所以才言简意赅,总之这个现象很奇怪,但我坚持认为这不是指所谓的“钗黛合一”。
对于黛玉判词的分析,我们一定要反复推敲才成,因为她是书中第一女主角,是重中之重,所以对她的判词甚至我们应该一个字一个字地体会,不然肯定会丢东西。然而除了判词以外,我们更应该重点关注黛玉判词之前描写的那幅画的那两句,其中的内涵更加丰富了,可惜的人好象从来没有哪位专家提起过这幅画中的含意,因为从来没有人看懂过: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前面讲的凤姐的“冰山”和“雌凤”的那幅判词前画的解读相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接点出了关于魏忠贤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让我们豁然开朗,所以我们已经知道判词不仅包括判词本身,判词前的画也相当重要,千万不能丢下。但我可以负责地告诉大家,黛玉这幅画的内涵甚至远远超过“冰山”和“雌凤”,其给我们的冲击力是相当的巨大,也是人们从来没敢想象的。
“两株枯木”一句貌似很好理解的样子,应该说所有人都能看出这是一个字谜,“二木为林”,自然指的就是林黛玉的“林”字,那为什么说是“枯木”呢?有人会说是不是指黛玉死了呢?树木枯了肯定就是死了,而黛玉又自称是“草木之人”,前世又是“绛珠草”,所以这样分析看似是合理的。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黛玉“泪尽而亡”呢?在第四十九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象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宝玉道:“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
眼泪也会少,这一点很是奇怪,不知道符合不符合科学道理,在第二十二回里有一条关于黛玉的批语中也说得很明白:
〖戚蒙庚双: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
所以说“枯木”一词中有“泪尽而亡”的意思,是有道理的,但实际上远没那么简单,恐怕作者不会费那么大劲只为了这么一个简单的字谜,其实“两株枯木”这句大有深意,这涉及到林黛玉为什么姓“林”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寓意深得让人惊心动魄!而且并非几句话就能解释得清楚,为此,我会在后面专门用一章的篇幅来详细给大家介绍,所以“两株枯木”这样简单的四个字就能讲出那么丰富的内涵来,实在令人难以想象,甚至包括人物的原型,所处的历史时代等方面的信息,让人很是吃惊,也深深地制服作者是绝顶聪明之人!
于是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问“红学家”,他们肯定会告诉你说:这指的就是“玉带林中挂”,这两句话指的是同一个意思,不会有什么别的特殊的含义。应该说这样的观点是大错特错的!试想:判词这样惜墨如金的地方,要包含人物结局的很多信息,而关于黛玉关键的内容一共就三句,居然有人还要“合并同类项”,让两句表示同一个意思,剩下的一句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字谜,那太无聊了吧?而林黛玉是本书中的绝对第一女主角,作者对她的判词能够如此草率吗?建议大家仔细看看:
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玉带林中挂
“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中描写的是“木上”,而到了“玉带林中挂”中却变成了“林中”了。也许有人会问这有区别吗?这不是“木”多“木”少的问题,要知道《红楼梦》中的“木”与“林”分别有着非常重要的寓意,我们绝不能混为一谈,也就是说为什么作者不说是“林中悬着一围玉带”呢?为什么不说“玉带木上挂”呢?或者两句统一一下,或者都用“木上”,或者都用“林中”,但这样改了以后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坚决是不能改,否则就会影响着对本书主旨的判断。
作者要隐写明亡的历史,但又不能写得太明显,不然有可能有招致杀身之祸,还有可能费尽心思写的这部宏篇巨著《红楼梦》不可能流传,于是在一开篇就反复强调了与政治无关:
因毫不干涉〖甲戌侧批:要紧句。〗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从这条批语我们也能深刻感觉到作者的无耐,因为把明末历史隐写在一群女儿的身上已经很不容易了,万一被人看出来那事就大了,所以作者尽可能地粉饰。而在第一回香菱做为第一个女儿刚一出场,就出现了一条非常奇怪的批语,现在我们按照我的思路就可以完全明白其中的意味了:
〖甲戌眉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这里明明白白地说家国大事与一个大家庭的事道理是一样的,作者用闺阁来写天下事,还是泪洒闺阁,所以作者说此书不干涉时世,谁信呀?我们在前面都从书中把魏忠贤挖出来了,而且凤姐的判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黛玉的判词肯定大大地干涉政事!无论是作者还是批书人都这样反复苦口婆心地强调此书不干涉政事,反而让我们感觉有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也足见当时的政治高压的氛围非常强烈。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前一篇:红楼(87):黛玉与“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