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87):黛玉与“玉带”

(2017-01-28 15:56:42)
标签:

红楼

欧洋

分类: 红楼正解
红楼(87):黛玉与“玉带”
关于黛玉上吊而死的这一点,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但从判词的角度来看仿佛又是有合情理的,书中还有别的暗示来证明这一点吗?我们知道作者有一个写作特点,那就是动不动就在一些小的地方用伏笔的方式透露一下人物后来的结局,而这些文字非常往往跟表面故事结合得相当巧妙,需要我们非常留心才有可能发现,比如惜春在第七回里第一次出场有这样一段情节:
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蒙府侧批:触景生情,透漏身份。〗
本来猛一看我们不会得觉有什么特别的,以为是个玩笑,可没想到随后的批语一语道破其中的秘密,也就是说这是在暗示惜春最后的结局就是出家为尼,关于这一点书中还有多处暗示,包括惜春的判词和一些批语中都提到了,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惜春在全书第一次出场的说的第一句玩笑话就这样寓意深刻!另外金钏在第三十回跟宝玉说过这样的话:
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
而大家都知道很快金钏就跳井自杀了,于是我们惊奇地发现“金簪子掉在井里头”就是她死的谶语,作者非常惯于用这样的手法!我在前面还介绍过王熙凤是在影射魏忠贤,而且证据很多,我们都知道魏忠贤最后是上吊而死的,在第四十四回里,凤姐跟贾琏吵架,她说过这样的话:
“你们一条藤儿害我,被我听见了,倒都唬起我来。你也勒死我!”
王熙凤说的这样一句看似与贾琏吵架的气话明确告诉了我们她们最后的结局,应该跟魏忠贤一样是上吊而死的,这样才能完美地与历史上的真实相互影射,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草蛇灰线”的写作手法。那在黛玉身上有没有类似的手法呢?有呀,在第五十七回里,《慧紫鹃情辞试忙玉》,导致宝玉因听信了紫鹃的话以为黛玉要回老家而犯了疯病而不醒人事,黛玉听说以后反应很是激烈,有这样一段描写:
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真是太惊人了!作者总是用这种看似平常的闲聊中的话,透露出很多后面将要发生的重要情节,这种写法被《红楼梦》作者用到了极致!也就说黛玉的这句话应该是她上吊而死的伏笔之一。也许很多人不太敢相信,其实如果你熟悉了作者这些写作特点就能理解了,也许这也让我们感觉很奇怪,怎么《红楼梦》中主角这么喜欢这种死法呢?难道集体得了“上吊症候群”?这肯定是跟明末那段历史有着紧密的关系的。
在黛玉的判词短短的几句中居然两个次提到了“玉带”,感觉这个问题非常不一般,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指黛玉用条“玉带”上吊的吗?还是将黛玉比作“玉带”呢?或者是说黛玉与“玉带”本质上是一体的?
我们先看看到底什么是“玉带”吧:“玉带”是明朝的服饰,明代用玉沿袭传统,在雕琢工艺上,玉銙较元代器型略小,细部省略,边框稍窄,连珠形边框的圆珠缩小。主题纹饰多不高出边框,多层透雕较为盛行。
这时候人们的祈福愿望上升到首位,出现了许多寓意美好的吉祥图案。纹饰密布器身,精细华丽,耐人寻味。明代琢工有的奔放泼辣大刀阔斧,但也有呆板拘泥,器表不平,凹凸出现,雕琢钻孔不加修饰者。洪武十五年明政府对于玉带的佩带制订了硬性规定,明张自烈《正字通》戌集上•銙字条:“明制,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左右排三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铊尾),有辅弼两小方。后七枚,前大小十三枚。”这是臣僚所用的玉带,总共二十銙。皇帝玉带为二十四銙。
明朝“玉带”的使用贯穿了明王朝始终,它的制作与使用,不仅显示了明代玉器工艺的风格与特点,也反映出明代政治生活和等级制度的规制。佩系玉带是古代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严格的规定,以带板的质地、纹饰、块数不同,来表示品级的高低。
从嘉靖时期到崇祯朝“玉带”使用得最多,逾制使用玉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个时期,“玉带”依然多为标准形制,出现了雕花“玉带”的数量较前期明显增多的现象,雕琢技法丰富,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明代“玉带”发展的鼎盛时期。
“玉带林中挂”,一方面指明朝的玉带衣冠服制被废除,一方面暗示文化被侵略者破坏,还有一方面的意思自然用来象征大明,象征黛玉所影射的历史原型。明朝一品以上才能用玉带啊,满清一进来就不用了,所以仅凭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确实《红楼梦》中的故事所影射的时代应该是明朝。因为到了清代,统治者沿用自己本民族的习俗和服饰,玉带就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所以在《红楼梦》中的“玉带”和“玉”都应该是朝朝的象征,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作者肯定是想通过这两样东西让大家联想到明朝,让大家知道书中所隐写故事的大背景。于是在书中有那么多人的名字里都有“玉”字,除了黛玉、宝玉、妙玉、红玉以外,贾家还有一个“玉”字辈儿的人,这些人都应该是象征大明的人,相比之下,“玉”字辈儿的下面是“草”字辈儿的,这个也非常有含意,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随便说自己比别人高一辈往往是在骂人,而我们看书中“玉”字辈儿比“草”字辈儿大,是很有象征意义,这需要我们慢慢理解书中“草”字辈儿的人物的特点,才能明白他们所影射的历史原型。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