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85):黛玉的判词

(2017-01-28 15:28:08)
标签:

红楼

欧洋

分类: 红楼正解
红楼(85):黛玉的判词
三百多年来人们心中黛玉的结局就是“后四十回”里的那个蹩脚的“调包计”,应该说这绝对是暴殄天物的结果,是狗尾续貂典范,实在让人痛心疾首!要想读懂黛玉这个人背后的故事,我们首先需要研究的就是第五回黛玉的判词,这不但是她后回结局的伏笔,更是她所影射的历史原型的重要暗示,高度的浓缩,里面玄机处处,是个超级的“大金矿”,历来人们都对此非常重视,所以我也不能免俗,需要先从这里入手。
应该说当今世界没有人能真正能看懂黛玉的判词,尤其是近一百年来,在“光怪陆离”的错误“红学”理论的引导下,出现各种各样牵强附会、离奇古怪的解读,让人越看越晕眩,像是生活在北京的雾霾之中,完全是一头雾水的感觉,好在无绝人之路,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在正确故事背景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解读了,这主要归功和伟大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也可以找到大量的资料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使破解《红楼梦》之谜终于成为了可能。而黛玉的判词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人能否看懂《红楼梦》的关键中的关键,甚至可以说你读懂了黛玉的判词,就等于你看懂了一半的《红楼梦》!应该说这一点儿也不夸张。我们先看一下《红楼梦》第五回中黛玉判词是怎么写的: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作者居然把黛玉和宝钗的判词写在了一起,这一现象很是奇怪,因为其他人的判词都是每个人一个,只有这个判词中包含着两个人的内容,于是有人猜测说这是所谓的“钗黛合一”之类的,应该说这是极不正确的猜测,我会以后找机会给大家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今天所要研究的是黛玉的判词,所以这其中包括判词前的画:“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这几句,而其中的“堪怜咏絮才”一句虽然也是关于黛玉的内容,但并无太多隐寓,指的是她很有文才,在书中她是个很有水平的女诗人,写过多首非常伤感的诗句,给人印象深刻,而且她还教过香菱做诗,所以黛玉是个名副其实的才女。
而“咏絮才”一词来自东晋女诗人谢道韫,她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妻子,可以说非常有来历。在《世说新语》中:谢安在一个雪天和子侄们讨论可用何物比喻飞雪。谢安的侄子谢朗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这段事迹亦为《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以这个“咏絮才”就是直接说黛玉很有文才而已,并无太多隐寓。所以“堪怜咏絮才”来形容黛玉应该说还是很恰当的,由此看来我们可以忽略此句,分析剩下的这三句了: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玉带林中挂。
这三句看起来相当地简单,人们往往会觉得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能有什么深意呢?“两株枯木”自然指的就是林黛玉的“林”,二木为林,这谁不知道?这是非常简单的字谜,之所以是“枯”木,这说明她快要死了呗,自然指的是黛玉早死,也可能是指黛玉泪尽而亡,眼泪干枯。而“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不就是“玉带林中挂”吗?很多专家都是这样错误认为的,他们肯定地说“玉带林中挂”中的“玉带林”反过来念不就是“林黛玉”吗?有专家居然还认为:“玉带林中挂”是象征着黛玉对宝玉的“牵挂”!你看其中有个“挂”字吗?你不信去查一下所有专家对此的解释,基本上跳不出这个圈子,如果你往深里问,搞不好你会挨骂: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懂?
其实虽然只有简单这么三个句,但含意相当深刻,真可谓是字字珠玑,甚至可以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都不足为过!甚至可以说是三百多年来中国最重要的谜语,只可惜被我们的专家们给糟蹋了,于是我们在他们的阴影之下让这么经典的谜语白白地沉睡了三百多年!实在是越想越让人感慨。
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居然还有专家认为“玉带林中挂”讲的是薛宝钗,而“金簪雪里埋”讲的林黛玉!不知道他们的思路怎么会这么诡异的?让人震惊不已,还有一位大师居然研究过这些内容以后得出黛玉最后是“沉湖而死”的结论,甚至告诉大家黛玉死前还要大搞什么“行为艺术”!不知道是不是那种现代派的“行为艺术”?有没有“裸沉”?甚至还说黛玉“沉湖”以后应该可能将自己身上的大概是腰带解下来挂在树上!我到是觉得与其是这样解释还不如说这是指黛玉在树林中上厕所呢!黛玉“沉湖”而死有可能吗?在第二十三回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给了我们明确的回答: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乾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乾净。”
黛玉认为如果花落入水中那就把花糟蹋了,因为“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在黛玉的《葬花词》中明明写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不但是对黛玉未来结局的暗示,也说明黛玉本身是有洁癖的,难道黛玉会跳到自己认为不干净的水里去死吗?那还叫“质本洁来还洁去”吗?应该是“污淖陷渠沟”才对吧?再说从黛玉的判词中的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是跳湖自杀来呢?所以黛玉“沉湖”一说本质上是在糟蹋黛玉,难怪有人说中国的“红学家”本质上是反“红学”的,看来一点不假。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