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83):眼空蓄泪泪空垂

(2017-01-28 15:26:48)
标签:

红楼

欧洋

分类: 红楼正解
红楼(83):眼空蓄泪泪空垂
第一回中对“绛珠草”的介绍相当的重要,是对黛玉这个角色的本质的高度的概括,对于我们深刻领悟她的象征意义非常有用:
(绛珠草)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这里的前几句似乎没太多含意,象是一种套话,介绍当年孙悟空在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套路,然而这里强调她是“草胎木质”,是很有深意的,是将黛玉所影射的历史原型的一个重要特点与这个神话故事巧妙结合在一起的结果,我在后面有专门的章节进行介绍。
在前八十回的故事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黛玉因吃宝钗的醋而跟宝玉发脾气闹的小性,所以我们往往以为“绛珠草”这段文字就是为了体现她多愁善感、忧郁的性格,为了告诉我们她因从小丧母又丧父寄养在别人家里而行成的敏感而多疑的特点,其实不然,作者这样比喻是有更大的构思和框架的,所以前八十回的文字只是铺垫,更贴切地反应这些比喻的内容应该是在后面出现,跟贾家大悲剧有着紧密的关系。
绛珠仙子为什么“饥则食蜜青果为膳”呢?青果又称“橄榄”因果实尚呈青绿色时即可供鲜食而得名,性平,味甘、涩、酸。所以我感觉作者主要是强调的青果的“酸、涩”的味道,来象征黛玉最后与宝玉分离之后心中的酸楚之情,并不是仅指黛玉动不动就吃醋的表现,而是指在后回她最为悲剧的时刻心中无限的痛苦,作者这是由小及大的手法,一层一层地渲染。“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这个容易理解,指的是二人分离之后黛玉的愁苦,这与她在《代别离》中所传递出来的感情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些暗示都是象征着后回更大的悲剧,这是黛玉与生俱来、命中注定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不但在一些很小的细节上告诉黛玉与宝玉最后终有分离的那一天,而且还暗示了分离以后黛玉的大致整天以泪洗面、让人心痛的惨状,正合了所谓的“还泪”之说,更突出了黛玉流淌的是“相思血泪”,在第三十四回里黛玉写的《提帕三绝》正是这个情景的表现,也是一个很明显而重要的伏笔: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鮹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这三首诗核心的思想就是悲痛欲绝地痛哭,“眼空蓄泪泪空垂”,所以最后才泪尽而亡;“鲛鮹”指手绢;“抛珠滚玉”是说泪水象珍珠、玉石流下。“彩线难收”是指彩线也无法收住,是说脸上的泪珠难以用彩线串起来;而“湘江旧迹”指的就是娥皇、女英哭丈夫舜的泪迹,也合了“潇湘妃子”的愿意,这都透露出二人分离后黛玉的痛苦之情。所以这些伏笔都暗示着后回有极度悲伤的惨剧发生,这才与“绛珠草”前世的各种特征相符合。
那宝黛二人被迫分离之后,经历了巨大的痛苦的折磨和思念,有没有再次重逢呢?作者也给了我们这方面的暗示,在第二十八回里,还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宝玉听了,忙撤身出来。黛玉向外头说道:“阿弥陀佛!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甲戌侧批:何苦来?余不忍听。〗
这表面上看是黛玉的气话,两个恩爱的少年男女在那里打情骂俏,本来我们没觉得有什么,然而从这条批语中我们马上发现不仅如此,应该是黛玉后回故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伏笔,是谶语,是二人后回生离死别的暗示。
二人的分离并不是指宝玉目送黛玉死去,而是忽然天降大祸,他们被迫分离,从此天各一方而痛苦地思念彼此,简直生不如死,悲痛欲绝,一直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二人度日如年,可等宝玉赶回来的时候黛玉已经死去。在第七十九回有一条批语说得正是这个时候的情景:
因此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不过有几个该班上夜的老妪。〖靖眉:先为对景,悼颦儿作引〗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可比。
这条批语讲的应该也是指黛玉死后宝玉才回来,对着黛玉死去的地方哀悼她,可见两个人分别之后居然成了永别!其实在第二十七回最后那段精彩而又感人肺腹的《葬花吟》本身就是在影射黛玉之死,而在第二十八回一开始,宝玉听完黛玉的《葬花吟》之后有一段莫名其妙的心理描写,以前我们一直以为这是宝玉无故寻愁觅恨的体现,但现在看来应该是暗示黛玉死后宝玉的心情:
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
所以现在看来这些居然都不是闲笔,都是后回大悲剧的伏笔,实在是让我们没有想到!黛玉和宝玉两个人的经典的爱情故事转眼成了绝唱,这才是《红楼梦》大悲剧的关键所在,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在八十回以后的大悲剧中,到底是贾家之败呢?还是黛玉之死呢?或者还有其他什么事情的发生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