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81):滴不尽相思血泪

标签:
红楼欧洋 |
分类: 红楼正解 |

黛玉的前世居住在“离恨天外”,后来又住在“潇湘馆”中,又被人称为“潇湘妃子”,“潇湘馆”里面还长着那么多“湘妃竹”,而且她又爱哭,所以黛玉身上的这些特点都充分暗示了她将有与宝玉的痛苦的分离的情节,在第三十八回中黛玉以“潇湘妃子”的别名写了几首诗,其中都有离别相思的意思:
《咏菊》里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问菊》里的“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
《菊梦》里的“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片言谁解诉秋心”、“寂寞”、“相思”以及“醒时幽怨同谁诉”不都是指的离别之苦吗?所以关于离别的意思在黛玉很多诗中都有体现。
书中对于黛玉和宝玉的离别的很多暗示都与表面的故事结合得相当巧妙,丝毫不露痕迹,以至于三百多年来人们都不往那边去想,不知道应该夸奖作者高明还是批评作者脑子拐的弯太多。比如在第五十七回里,薛姨妈有这样一大段话,应该说是话中有话,我们一定要好好过过及脑子:
薛姨妈道:“我的儿,你们女孩家那里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薛姨妈的话中有两层含意,前面说的是关于宝钗与宝玉最后的结合,而后面说的“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指的肯定是黛玉与宝玉后来的结局!这明明是在说别看你林黛玉跟宝玉天天亲亲密密、黏黏糊糊在一起,但如果缘份不到,你们无论如何也走不到一起去,甚至“再不能到一处”,这不是就是在说二人将来会有永久的分离吗?薛姨妈的意思是说虽然宝玉一天到晚讨厌宝钗,但到头来说不定跟宝玉入洞房的就是宝钗而非你林黛玉!这些看似“老婆舌头”的闲聊之语,没想到其中居然隐藏着这么多的暗示呀,所以我们用全新的思路重新看《红楼梦》的时候总能有让人惊叹的发现!
再比如在第二十九回里,黛玉和宝玉两个人又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一些小事吵了起来,闹得宝玉还差点砸玉,最后两个人都赌气不理对方了,这里有一段文字也非常有味道:
(宝、黛二人)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本来两个人吵架也是常事,作者也写过不少了,然而这里说得让人感觉象是后回两个人分离以后相互思念的场景,我个人相信这些都是后回的伏笔。我们似乎能够从这段描写中感受到后回二人被迫分离以后,二人天各一方,痛苦地思念对方的情景,而这些作者居然在前面给了我们这么多暗示!
也就是说黛玉与宝玉的分离是书中后回的主基调,是黛玉人生命运的主旋律,应该跟贾家的结局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大悲剧的核心内容。在第二十八回里,宝玉唱的《红豆曲》中,也充满了与爱人相思的意思: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这里也提到了“相思血泪”,正好呼应了黛玉前世的“绛珠”一词的含意,也就是说“绛珠”不但指红色、指大明,再结合“离恨天外”,所以它的本意应该就是“相思血泪”!在第一回介绍黛玉的前世是“绛珠草”的时候有一条批语写到:
〖甲戌侧批:点“红”字。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
应该说批书人批得非常准确,所以作者的构思完整而又细致,明合暗应,巧夺天宫。而《红豆曲》中描写的应该都是二人分离以后黛玉痛苦的心境,让人读了以后心中充满了感伤之情。
其实关于“宝黛分离”的问题连“红学家”也发现了,但是他们死活想不明白到底后来发生什么。听说在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初稿中,在某位知名“红学大师”的意见指导下,将二人分离的元凶锁定在王夫人身上,因为他认为王夫人非常不喜欢黛玉,还害死了跟黛玉长得很象的晴雯,所以在袭人的提醒下最终逼宝玉搬出大观园,从此他与黛玉二人不能相见,最后活活将黛玉哭死,这就是所谓的宝黛玉分离,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试想宝玉一个青春期的小伙子,如果真的想见自己的恋人,翻个墙应该不成问题,什么能拦得住他呀?
最后主创人员实在是看不下去这样的构思,于是把这个方案给否定了。之后只好绞尽脑汁又编了个极为无聊的宝黛分离的理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情节,说的是因为探春远嫁蕃邦,所以宝玉非要为了国家的安危跟着出一趟远差,于是电视剧播出以后有人调侃说:“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定国安邦!”没想到宝玉出差以后不久传来了他遇难的假消息,黛玉听说以后信以为真,于是悲痛而死,原来是摆了个大乌龙呀!也就是说黛玉从前世就命中注定的天大的一股离情之恨完全是因为后来误信了一个假消息导致的,要不说小道消息害死人呢!也就是说失去了对书中背面故事的理解的解读永远都是水中月、镜中花,什么笑话都会出。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前一篇:红楼(80):宝黛分离
后一篇:红楼(82):慧紫鹃情辞试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