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78): 黛玉的前世今生

标签:
红楼欧洋杂谈 |
分类: 红楼正解 |

林黛玉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她与宝玉之间的爱情更是刻骨铭心,成为经典的情侣绝唱,三百多年来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人们很难相信林黛玉是在影射明亡历史上的某位著名的人物,因为她的角色太生动鲜活了,似乎我们能够感觉到她的一呼一吸,一颦一泣,极具女儿之味,虽然大家一直对她的脾气诟病颇多,但也似乎都能理解和同情她不幸的经历。而她的葬花之举更是让人惊诧,绝非常人所能想到的,她的《葬花吟》更是让世人感动,成为她不朽的标志性的画卷。
虽然《红楼梦》隐写的是明亡的历史,然而其表面故事依然非常动人,甚至可以说《风月宝鉴》正面和反面的故事是双料的经典,这是古今中外世间仅有,让人叹服!而我们就需要从隐写的角度来分析作者在描写黛玉的时候究竟想透露给我们什么信息,作者一心想突出展示给读者的黛玉的那些特别的地方应该都是有用意的。黛玉的第一个特点是她从小死不幸先后死了母亲和父亲而寄养在亲戚家里,所以她自幼养成了小性、刻薄、多疑以及爱哭的性格,其实从她出生前的那段神话中我们就能感觉到这一点,在第一回里是这样写的:
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这里告诉我们黛玉在前世就是一个极为多愁善感之人,一副苦大仇深的味道。在第二十七回里,宝钗有一段心理描写提到了黛玉的小性这个特点:
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甲戌侧批:道尽黛玉每每小性,全不在宝钗身上。〗
在第三十七回里,紫鹃居然当着黛玉的面说她小性,因为她的特别的性格在贾家无人不知:
紫鹃笑道:“好好的,为什么又剪了那穗子?岂不是宝玉只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我看他素日在姑娘身上就好,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他,才这么样。”
第四十九回里作者也介绍了黛玉的这个特点,真可谓不厌其烦:
宝玉素习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儿……
我们都知道这是黛玉因丧母而从小寄养在亲戚家里而严重缺少母爱而导致的,但她因宝钗的出显她这样的性格外加上吃醋就更强烈几分了,在第五回一开始就点明了这一点: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
很多人因此很不喜欢黛玉,感觉她性格太不好、多事、不好哄,让男人感觉很累。然而我们从刚才这段文字里可以感觉到黛玉这个这样性格的发展脉络,也就是说黛玉虽然天生小性,可在宝钗来之前似乎并没有表现得太突出,跟宝玉“亲密友爱”,宝玉在她的心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她的精神支柱,是她全部感情所系,然而宝钗的出现让她感觉到自己有了威胁,从此她的小性的脾气大爆发,跟宝玉有打不完的架,吵不尽的嘴,生怕宝钗夺走他,所以愈演愈烈,闹得人仰马翻的。
也就是说这也应该黛玉另一个特别的地方,与宝钗之间的情敌关系,然而似乎现在我们在前八十回中看到的文字大多是以她一个人在那里争风吃醋,而宝钗好象根本对宝玉没有意思似的,所以更让人觉得她的醋吃得非常过份。在第二十八回里有这样一段: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人家宝钗都有意远着宝玉了,那黛玉是不是多心了呢?其实不然,作者有意在她的身上描写的这些内容,肯定是有深意的,这不但让表面故事中两个女人为争一个男人而闹的故事非常好看,同时更是作者隐写历史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这些都不是泛泛之笔,而是作者心中大格局、大框架的体现。
黛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以泪洗面,哭成了她的家常便饭,而她的眼泪大多是因为宝玉而流的,书中说“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而这也正应了第一回里介绍她前世与神瑛侍者之间的一段还泪的传说: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就是著名的“还泪”之说。黛玉另外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体弱多病,她在第三回里一出场就进行了描写,所以应该引起我们格外的注意: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在之后的文字中,我们会感到黛玉就没离开过吃药,得病成为她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不由得让人担心她是否胜任得了贾家儿媳的重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是她所影射的历史原型有这样的特点吗?于是我们不得不好好想想,黛玉这样一个多愁善感、无依无靠的弱女子会影射历史上的什么人物呢?我相信作者在黛玉身上强调的这些特点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目的的,所以大家应该不仅把这些地方当成表面上好看的故事来看,而应该深入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前一篇:红楼(77):宝玉的“意淫”
后一篇:红楼(79): “绛珠”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