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77):宝玉的“意淫”
标签:
红楼欧洋杂谈 |
分类: 红楼正解 |

俗话说“富贵不能淫”,这个“淫”应该指的是过分的意思,但现在很多人真的把它当成了“淫荡”。而宝玉这样一个“富贵闲人”自然也逃不出这个“淫”字来,所以才被警幻仙姑称为“古今天下第一淫人”。虽然宝玉与花袭人早早地初试云雨情,但书中更多强调的是他的“意淫”,给人另一番味道。
虽然我们都知道宝玉极恶读书,其实他也不是一点书不看,只是正经书没看多少,可闲书看得实在挺多,所以有些歪才,而且sè情小说也是他重点研究的对象,在第二十三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茗烟见他这样,因想与他开心,左思右想,皆是宝玉顽烦了的,不能开心,惟有这件,宝玉不曾看见过。想毕,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一看见了便如得了珍宝。
看来任何一个时代类似的书籍都受人们欢迎,尤其对他这样闲得无聊的富家公子,更是成了宝典,读起来如饥似渴。宝玉不仅自己看,而且还勾引着黛玉一起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也”,简直是太过份了!在第二十三回里是这样写的: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黛玉确实脾气不好,居然自己看得这样入迷可转眼又得便宜卖乖。而最为讽刺的是宝玉与黛玉一起看《西厢记》这样淫书的情景居然还成了《红楼梦》中象征二人爱情的最经典的形象!真是逆天了!就象现在将一对情侣在一起看岛国影片的情景当成银幕经典爱情的象征一样荒唐。这个情节也说明宝玉的“淫”很独特,并不是只追求性爱,而更多的是这种有贼心没贼胆的“意淫”,对黛玉连碰都不碰,更象个没用的男人,所以黛玉才引用书中的话说他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果然是中看不中用。他这样胡闹的结果导致在第四十回“牙牌令”的时候黛玉一不留神把书中的淫词都用上了,而且自己都没意识到,反而让早就看过这些书的宝钗听了出来:
鸳鸯又道:“左边一个‘天’。”
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
于是宝钗找机会教训了黛玉一顿,在第四十二回里有这样一段:
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凭宝钗那么聪明,不用猜就知道黛玉看的这些淫书是从宝玉那里得到的,不然一个姑娘家的怎么好意思自己去找这样的书呢?肯定都是宝玉害的,更说明他实在是个不可救药的放荡公子。宝钗跟袭人一样天生有劝宝玉的瘾,而她几次三番劝诫宝玉不成,于是只好找机会从黛玉身上下手,以求曲线救国,也算是费尽苦心了。也可能是她怕黛玉跟宝玉因为看这样的书而有不才之事,从而在她与黛玉争夺宝玉的战争中让黛玉抢到先机,所以才道貌岸然地在这里苦劝。
宝玉既然同样象征着“国运”,所以他才这样“不肖”,贾政等人一直管教宝玉学好也是有象征意义的,意味着用各种办法来改变大明堕落的、不断滑向深渊的大明“国运”,扭转明亡悲剧的发生,但他们多方努力都失败了,宝玉我行我宿,实在是不肖到了极点,在第二回里冷子兴将此一语道破:
“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应该说是这个意思,最后贾家的家破人亡成了一个必然,也象征着大明的亡国,明朝“国运”的终结。而贾家家败之后的宝玉又开始象征清朝的“国运”了,这一点一定要注意,而他最后的结局,更有象征意义,所以作者这是一笔多用,思路极为灵活。另外,宝玉身上除了“传国玉玺”和“国运”以外,还应该有一层影射,我会在后面会结合具体情节进行深入探讨。宝玉的象征意义暂时告于段落,但他的内涵我还远没分析完,后面我会一点点告诉大家。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前一篇:红楼(76):宝玉的另一层影射
后一篇:红楼(78): 黛玉的前世今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