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76):宝玉的另一层影射

(2017-01-28 14:07:03)
标签:

红楼

欧洋

分类: 红楼正解
红楼(76):宝玉的另一层影射
宝玉这样古怪的性格确实是世间罕见,而他并不是一个胡作非为的人,不是象贾珍和蓉父子那样胡闹能把宁国府翻了个个儿,宝玉是那种不思进取、懒散放纵而又生活在自己的那种没有人能理解的精神世界之中不能自拔,父亲贾政虽然严于管教,但贾母和王夫人过于腻爱,老话说“腻子如害子”呢,是很有道理的。宝玉被父亲打了以后,在贾母呵护之下,借故更不学好了,真成了似傻如狂了,在第三十六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话说贾母自王夫人处回来,见宝玉一日好似一日,心中自是欢喜。因怕将来贾政又叫他,遂命人将贾政的亲随小厮头儿唤来,吩咐他“以后倘有会人待客诸样的事,你老爷要叫宝玉,你不用上来传话,就回他说我说了:一则打重了,得着实将养几个月才走得;二则他的星宿不利,祭了星不见外人,过了八月才许出二门。”那小厮头儿听了,领命而去。贾母又命李嬷嬷袭人等来,将此话说与宝玉,使他放心。那宝玉本就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今日得了这句话,越发得了意,不但将亲戚朋友一概杜绝了,而且连家庭中晨昏定省亦发都随他的便了,日日只在园中游卧,不过每日一清早到贾母王夫人处走走就回来了,却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众人见他如此疯颠,也都不向他说这些正经话了。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这段把宝玉的本性显露得淋漓尽致,简直就是没治了!而贾政也白打他这一顿了,他一点教训都不吸取。他不光是不喜欢读书,而且对以后与世途经济方面也是一点兴趣都没有,从来不考虑以后的事,在第三十二回里有这样一段写的很清楚: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这正是《西江月》中所说的“富贵不知乐业”的具体体现,典型的富二代的特征,不知道居安思危,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要经过努力奋斗,严重缺少了上进心,所以人生失去了目标,从来不考虑自己的前途,在第七十一回的一段对话体现得更加明确:
尤氏道:“谁都像你,真是一心无挂碍,只知道和姊妹们顽笑,饿了吃,困了睡,再过几年,不过还是这样,一点后事也不虑。”宝玉笑道:“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李纨等都笑道:“这可又是胡说。就算你是个没出息的,终老在这里,难道他姊妹们都不出门的?”尤氏笑道:“怨不得人都说他是假长了一个胎子,究竟是个又傻又呆的。”宝玉笑道:“人事莫定,知道谁死谁活。倘或我在今日明日,今年明年死了,也算是遂心一辈子了。”
宝玉整一个活得象个行尸走肉一般,只管今天快活,不知道自己有朝一日要长大,要自己过日子,而总想沉浸在儿时的氛围中拒绝长大,不想成熟。实际上贾政也并不是想让他光宗耀祖,中个状元、榜眼之类的,而是让他靠八股文混口饭吃,能够有资格袭了自己的官职从而继承家业,但连这样一点基本的要求宝玉都不能达到,让人太无语了。
于是我们不得不好好思考一下,既然宝玉象征着“传国玉玺”,而为什么作者要将他写得这么不堪呢?“传国玉玺”身上应该有这样的含意吗?感觉“传国玉玺”应该是没有脑子,没有主见的,听从别人的指令,所以“神瑛侍者”这个称呼中“侍者”的用法非常形象,就是人家叫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让你盖章就盖章,“传国玉玺”需要什么思想吗?可为什么宝玉为什么如此有个性而又如此的怪异呢?反而不太象“传国玉玺”所应该有的特点了。
综合来看,我个人觉得宝玉身上应该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国运”,也就是说宝玉这样活得这样晕天黑地,跟明末的“国运”有着极为密切的相似之处,象征着明末那种醉生梦死、不求上进、贪图享乐的社会风气,也是明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作者强调宝玉不肖,正所谓“于国于家无望”,“国运”如此,所以亡国是必然的。于是这样一来作者就把宝玉所象征的内涵大大地丰富了,而且更容易演绎出非常有趣的故事来,更加让此书具有“假语村言”的效果。
相信明末时候的人们谁也没想到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诺大一个明王朝就那么容易地亡国,人们还沉浸在欢乐祥和、甚至颓靡的日子中不能自拔呢,没有人考虑国家如何,想得更多的是自己能更好的不劳而获占更多的便宜,并且纵欲无度,而从来不思考自己小家庭的命运与整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国都亡了自然也不会有自己的家。所以宝玉身上的这些另类的行为应该是对此的一种反应,正所谓“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