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75):宝玉为何如此不堪

标签:
红楼欧洋 |
分类: 红楼正解 |

虽然我找到了太多的关于宝玉是影射“传国玉玺”的证据,但我相信大家会奇怪为什么宝玉这个人相当的古怪,甚至给人感觉非常堕落呢?如果他不是生在富贵人家里,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个废人,为什么“传国玉玺”会是这个德行?而关于宝玉的性格特点,作者在他一出场的时候用两首《西江月》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大家一定不要小瞧这个地方,因为书中重要的人物在第一次出场时的介绍往往都寓意深刻,所以我们一定要多思考一下: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西江月》把宝玉极为另类的性格和不求上进的特点展示和淋漓尽致,记得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就叫《林黛玉进贾府》,当提到这两首《西江月》的时候老师说这是“明贬实褒”!这叫什么话?这里明明是在讽刺宝玉,简直说得跟大白话一样了,强调他怕读书,不喜欢世途经济学问,而第二首中透露他在前面生活在富贵之家,而家败以后生活极为贫苦,这都跟他自己放纵、懒散、不学无术的性格有着必然的因果;作者说他对国家没有任何益处,是天下最无能之人,也是从古至今最为不肖的人。说实在的我不认为这样说是在夸他,天底下也没有人会这样把这样骂人当夸人的,估计这些鬼话都是“红学家”告诉老师们的,不知道专家们为什么睁着眼说瞎话欺骗无知的小朋友。
问题是宝玉就算是影射着“传国玉玺”,可“传国玉玺”身上也没有这些毛病呀?只不过是一块特殊的石头罢了,为什么作者要将宝玉塑造得如此不堪?这说明宝玉身上的内在含意应该不止仅有“传国玉玺”这一层,所以需要我们仔细进行一下分析。
首先贾政对宝玉从小就不喜欢,因为他在抓周的时候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如果宝玉只是“传国玉玺”这一层影射,那贾政不可能不喜欢,宝玉应该人见人爱才对。然而长大以后的宝玉并没有成为酒色之徒,贾政还是不喜欢他,在前八十回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贾政对宝玉的笑脸,都是一副严肃的面孔,宝玉一听父亲叫他就肝儿颤,在第二十六回里贾母是这样说的:
素日都不是你们调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不象个避猫鼠儿?
贾政也是恨铁不成钢,甚至差点将其打死,这实在是有些夸张了。而宝玉不喜欢读书的这一特点,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应该说这是重中之重。在第三回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文字: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
宝玉还没露面,开始渲染他不读书的事了,没想到宝玉与黛玉刚见面,宝玉就问黛玉读书的事,而这里有一条批语说得很妙: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甲侧:自己不读书,却问到人,妙!〗
而袭人总是想尽办法劝他读书,在第九回袭人一张嘴就提到了读书,而且应该说意味深长:
袭人笑道:“这是那里话,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终久怎么样呢。
袭人的话中无意中透露出宝玉未来的命运,也给袭人对宝玉一生的苦劝事定了性,在第十九回里,袭人以回家相威胁来劝宝玉读书,也很费尽心思:
袭人道:“第二件,你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诮谤,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嘴。他心里想着,我家代代念书,只从有了你,不承望你不喜读书,已经他心里又气又恼了。而且背前背后乱说那些混话,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作‘禄蠹’;又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这些话,你怎么怨得老爷不气?不时时打你。叫别人怎么想你?”
袭人也算是苦口婆心,可宝玉刚答应要改,可转脸就忘,跟袭人从来没说过一样,感觉他实在是不可救药了,搞得袭人也没有办法。而第六十六回里兴儿在跟尤二姐和尤三姐介绍宝玉的时候也提到了他不喜欢读书的事,看来尽人皆知:
兴儿笑道:“姨娘别问他,说起来姨娘也未必信。他长了这么大,独他没有上过正经学堂。我们家从祖宗直到二爷,谁不是寒窗十载,偏他不喜读书。老太太的宝贝,老爷先还管,如今也不敢管了。成天家疯疯颠颠的,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外头人人看着好清俊模样儿,心里自然是聪明的,谁知是外清而内浊,见了人,一句话也没有。所有的好处,虽没上过学,倒难为他认得几个字。每日也不习文,也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里闹。再者也没刚柔,有时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顽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也不责备。因此没人怕他,只管随便,都过的去。”
兴儿对宝玉的介绍真是一针见血,非常到位,感觉宝玉实在是差劲之极,连个小厮都看不过去了。而最奇怪的是宝钗经常找机会劝宝玉读书,结果很招宝玉不待见,问题是宝玉读不读书关她什么事呀?似乎宝钗一心想着有朝一日两个人可以结婚似的。无论如何,我们很难想象为什么象征“传国玉玺”的宝玉要如何不堪呢?这没有道理呀?所以我们一定要换个思路来分析这个问题,不能陷在“传国玉玺”这一个地方不能自拔,而是要顺着这个思路来分析宝玉身上的其他寓意。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后一篇:红楼(76):宝玉的另一层影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