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70):宝玉爱红之癖

(2017-01-28 00:15:06)
标签:

红楼

欧洋

分类: 红楼正解
红楼(70):宝玉爱红之癖
除了潘重规先生指出宝玉喜欢象印泥一样的胭脂这暗示以外,书中还有不少这方面的证据,只要我们在重新阅读的时候多留个心眼儿就可以发现,而宝玉的原型是“传国玉玺”,所以他这样极为古怪的“爱红”癖好就被作者尽情地发挥,在第十九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列庚双夹:补出宝玉素喜红色,这是激语。〗
在第二十六回里有一条批语也提到了类似的含意:
〖甲戌双行夹批:看官至此,须掩卷细想上三十回中篇篇句句点“红”字处,可与此处想如何?〗
在第十九回里,袭人劝宝玉改正错误,又提到了一点:
“还有更要紧的一件,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
袭人的话一方面说明宝玉喜欢吃红色的胭脂,另一方面说明宝玉喜欢红色,甚至都成了毛病,一种癖好,没想到的是袭人居然禁止他爱红!所以她的身份实在是让人惊呀,随着我解读的深入,大家会领悟出袭人身上的特殊象征意义。
宝玉前生住在“赤瑕宫”,后来住“绛云轩”现在住在“怡红院”,这里的“赤”、“绛”都有红的意思,“红”有两层含意,一个自然指的是玉玺用的朱砂、印泥,而同时也是暗指“朱明”,这个再明显不过了,所以此书才叫《红楼梦》,都是一语双关的非凡体现,作者真是太有想象力了!还有人发现书中的诗中“红”字用得最多,其次就是“玉”字,我想这都不是偶然的。在第二回里宝玉小的时候还有这样一段描写很有意思:
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
也就是说宝玉爱红是天生的,不但如此,宝玉第一次出场的打扮中也充满了红色: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我们仔细看:“花大红箭袖”、“红丝结束”、“银红撒花半旧大袄”、“厚底大红鞋”。而宝玉戴的“通灵宝玉”是什么颜色的呀?好象大家从来没看到过这样的描写,其作者没有直接写,而是拐了一个弯,在第三十五回里,莺儿给宝玉打络子,这个时候宝钗进来了,有这样一段描写:
宝钗坐了,因问莺儿“打什么呢?”一面问,一面向他手里去瞧,才打了半截。宝钗笑道:“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一句话提醒了宝玉,便拍手笑道:“倒是姐姐说得是,我就忘了。只是配个什么颜色才好?”宝钗道:“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又过暗。等我想个法儿:把那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这才好看。”
宝钗说“大红又犯了色”,自然就是说红色的络子与红色的“通灵宝玉”颜色是接近的,所以叫“犯色”,这样看了“通灵宝玉”也肯定是红色的。
如果宝玉这个角色真的是在影射“传国玉玺”,那就很容易理解了,红色的胭脂就象征着“印泥”呀,皇帝的大印自然是喜欢印泥的呀?所以这些都是“传国玉玺”的特征。而这个“传国玉玺”爱红,而且天生就爱好,也就是喜欢明朝,喜欢汉人的江山,这都是极具象征意义的。
除了这些暗示以外,在第三回里宝玉一出场时候书中《西江月》二词,其中的最后两句后面有一条非常奇怪而又非常重要的批语,值得我们高度注意: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戚夹:纨袴膏粱,此儿形状有意思。当设想其像,合宝玉之来历同看,方不被作者愚弄。〗
我们以前看到这里的时候,往往结合这《西江月》前面的内容,很直接就以为这两句是在告诉们说了宝玉这个人有不少缺点,所以最后作者告诫纨绔与膏粱不要学习宝玉的样子,本来这没有让我们感觉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这两首《西江月》从头都尾都是对宝玉进行的批判,似乎把他说得一无是处。可这里的批语说得很怪,仔细想想这其中肯定是话中有话!因为强调的是“此儿形状”有意思,而且一定要结合宝玉的来历一起分析,这样才能不被作者一语双关的表面意思所迷惑。
结合前面我分析的宝玉的“传国玉玺”的来历来看,这里说的这个“形状”的意思自然应该是指玉玺的“形状”,否则这条批语是无论如何也讲不通的,作者真是太聪明了,看来三百年来广大的读者确实被作者愚弄了!所以说作者设的这些谜我们只要知道了大的方向,就可以一通百通。在第十五回里,北静王水溶是这样评价宝玉的:
“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
我相信这句话也应该是有深意的,也难为作者了,没有办法直接告诉我们宝玉影射的是“传国玉玺”,所以只能在这些地方努力暗示读者,可惜很少有人能悟出来,也只能说作者实在太狡猾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