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71):天下古今第一淫人

标签:
红楼欧洋 |
分类: 红楼正解 |

“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甲侧:多大胆量敢作如此之文!〗
〖甲戌墨批:石破天惊鬼夜哭〗
警幻仙姑这是何意?是不是说得太夸张了?宝玉这个人淫吗?好像书中没有太多这方面的描写吧?宝玉本质上是很单纯的,最多不过是“意淫”而已,类似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跟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的,可居然没有跟她有不才的行为,最后害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太对不起人家了。宝玉虽然跟袭人“初试云雨情”,跟秦钟等人好像也有基友的关系,但与贾珍和贾琏等人比那简直就是天使了。在第七十七回里,灯姑娘对宝玉百般性骚扰,她竟然要“霸王硬上弓”,可没想到宝玉居然求饶:
灯姑娘便一手拉了宝玉进里间来,笑道:“你不叫嚷也容易,只是依我一件事。”说着,便坐在炕沿上,却紧紧的将宝玉搂入怀中。宝玉如何见过这个,心内早突突的跳起来了,急的满面红涨,又羞又怕,只说:“好姐姐,别闹。”灯姑娘乜斜醉眼,笑道:“呸!成日家听见你风月场中惯作工夫的,怎么今日就反讪起来。”宝玉红了脸,笑道:“姐姐放手,有话咱们好说。外头有老妈妈,听见什么意思。”灯姑娘笑道:“我早进来了,却叫婆子去园门等着呢。我等什么似的,今儿等着了你。虽然闻名,不如见面,空长了一个好模样儿,竟是没药信的炮仗,只好装幌子罢了,倒比我还发讪怕羞。可知人的嘴一概听不得的。就比如方才我们姑娘下来,我也料定你们素日偷鸡盗狗的。我进来一会在窗下细听,屋内只你二人,若有偷鸡盗狗的事,岂有不谈及于此,谁知你两个竟还是各不相扰。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如今我反后悔错怪了你们。既然如此,你但放心。以后你只管来,我也不罗唣你。”
宝玉的表现实在是太搞笑了,整个就是一个“银样镴枪头”,果然是中看不中用,让灯姑娘大失所望,这什么男人呀?宝玉不但不淫,甚至在性方面有些木纳,他跟晴雯相处那么多年,也没有非礼人家!这样的男人怎么可能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呢?这让贾珍和贾琏的脸往哪放呀?而这里的两条批语“多大胆量敢作如此之文!”“石破天惊鬼夜哭”给人感觉警幻胆大包天说出这样的话,而且说应该是“惊天地,泣鬼神”才对,我们每个读者都应该因为警幻仙姑的这句话而感到强烈震惊,可实际上我们听到以后好像没什么感觉呀?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体会到这句中隐含的深意。
有一位叫“华南虎咖啡馆”朋友的分析,感觉非常棒,他看了我的贴子提醒我说“淫人”二字按古代的“切音”来读,发音就是“印”。什么是切音呢?古代没有拼音,那一个字的读法就需要用切音的方法来确定,也就是说第一个字的声母与第二个字的韵母拼在一起,就叫“切音”。“淫人”二字,“淫”字的声母,与“人”字的韵母切出来的就是一个“印”字的发音,这一发现真是厉害!
这样我们再看这条批语,就会觉得批得很到位了。而警幻在后面又说道:
“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而很快另一个叫MilianTadzio的网友也发现:警幻说的“意淫”,用类似的“切音”方式来读,居然发音也是“印”字,作者真是太牛了!也证明了这个猜测是对的,我们又找到了一个宝玉原型是“天下古今第一印”即“传国玉玺”的证据!作者的“一喉二歌”的手法真是用到了极至!还有一位叫“皮皮兔小屋”的网友提示我们:传说武则天忌“玺”字谐音“死”而改为“宝”,自此至清代帝后及诸王印章皆称“宝”,如明代“潞王之宝”,清代“和硕怡亲王宝!也就是说宝玉名字中的“宝”字本身也有“玺”的意思,“宝玉”的意思就是“玺玉”!
为什么宝玉独得“意淫”二字呢?警幻仙姑这个比喻又有什么深意呢?这里面应该还有一层意思,我们从“风月宝鉴”表面的故事来看是男女之事,而从反面来看,我觉得应该是指世间的人们都喜欢对“传国玉玺”打主意,有非份之想,“传国玉玺”是人间最高权力的象征,谁不想要呀?或者说谁会不对“传国玉玺”“意淫”呢?而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用假语村言的手法将宝玉的原型与书中表面故事中的风月故事结合起来,却很难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真正悟出其本意来!
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史书,正面看是个情色的故事,而反面看,一段极为不平凡的历史,难怪晚清孙静庵在他的《栖霞阁野乘》中言“宝玉非人,寓言玉玺耳!著者故明言为一块顽石矣!”,指出,《红楼梦》“所隐必系国朝第一大事”!可惜的是他没有挖掘下去,没有看出此书实际上是隐写的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历史!这就是《风月宝鉴》这一书名的本意,也是跛足道人让贾瑞一定要看“风月宝鉴”反面的原因,跛足道人还说:
“千万不可照正面,〖庚辰侧批:谁人识得此句!〗〖庚双夹: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
这也是作者生怕大家看不出来,发自肺腹的呼吁,可居然三百多年以来没有什么效果。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么古怪的创作构思呢?也许明亡的前前后后有很多很多巧合发生在一起,让作者坚信明亡和清兴都是天意,于是他要将这些意思都拐弯没角地表达在书中,所以《红楼梦》中充满了宿命论的思想。
前一篇:红楼(70):宝玉爱红之癖
后一篇:红楼(72):家住江南本姓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