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69):宝玉为何爱吃胭脂

(2017-01-28 00:11:51)
标签:

红楼

欧洋

分类: 红楼正解
红楼(69):宝玉为何爱吃胭脂
对于宝玉原型的分析,在潘重规先生的《红楼梦新解》中有更精彩的论述,我整理了一下,是这样介绍的:
我们要注意,石头没有镌刻文字,是没有实在的好处的。所以“须得再镌上几个字,便是件奇物。”因为印信是必须有文字的。而且这块鲜明莹洁的石头,实在是块美玉,当那僧道二人携顽石下凡的时候,甄士隐遇见,向僧道请教,有下列一段记述:
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第一回)
作者于此已明白告诉我们,石头即是宝玉,宝玉的形状和镌刻的文字,作者却从宝钗的口中眼中详细地传出来,这也是寓有深意的,因为她是曾经一度佔有这块石头的啊!本书第八回云: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  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但其真体最小,方能从胎中小儿口内衔下。今若按其体画,恐字迹过于微细,使观者大废眼光,亦非畅事。故今只按其形式,无非略展些规矩,使观者便于灯下醉中可阅。今注明此故,方无“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犺蠢大之物”等语之谤。通灵宝玉正面图式 通灵宝玉反面图式
玉宝灵通     三二一
   仙莫      知疗除
   寿失      祸冤邪
   恒莫      福疾崇
   昌忘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使我们想起《三国志 孙坚传注》引《吴书》所载的汉传国玺来。《吴书》说:
初,坚入洛,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每旦有五色气,举军莫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初,黄门张让等作乱,却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中。
我们试一比较,“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不是“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的简写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更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转译了。试想一块美玉,镌上这些文字,便有无限神通,不是传国玺是什么!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等,不过是魔术家眩乱看官的眼目。所以他借宝钗口里反复念说“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两句。入海探骊,从逆鏻项下,取出宝珠,手法之高明,真叫人佩服到五体投地。他不但告诉读者石头是美玉,他还要告诉读者,这块玉实实在在是玺印。第三十二回云:
话说宝玉见那麒麟,心中甚是欢喜,便伸手来拿,笑道:“亏你拣着了。你是那里拣的?”史湘云笑道:“幸而是这个,明儿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宝玉笑道:“倒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我就该死了。”
正因为作者惟恐人不能发觉,所以又旁敲侧击的告诉读者,玉即是印,真是心细如发,胆大如斗了。不仅此也,印玺必须用珠,所以作者的灵心,凭空捏造出今古无双的爱红之癖来。全书频频提及此事:
又忙至黛玉房中来作辞。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宝玉道:“好妹妹,等我下学再吃晚饭。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劳叨了半日,方撤身去了。黛玉忙又叫住问道:“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宝玉笑而不答。一径同秦钟上学去了。(第九回)
袭人道:“还有更要紧的一件事,再不许弄花儿弄粉儿,偷着吃人嘴上的擦上擦胭脂和那个爱红的毛病儿了。”(第十九回)
黛玉因看见宝玉左边腮上有钮扣大小的一块血渍,便欠身凑近前来,以手抚之细看,又道:“这又是谁的指甲刮破了?”宝玉侧身,一面躲,一面笑道:“不是刮的,只怕是才刚替他们淘漉胭脂膏子,蹭上了一点儿。”(第十九回)
宝玉不答,因镜台两边俱是妆奁等物,顺手拿起来赏玩,不觉又顺手拈了胭脂,意欲要往口边送,因又怕史湘云说。正犹豫间,湘云果在身后看见,一手掠着辫子,便伸手来“拍”的一下,从手中将胭脂打落,说道:“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晚才改过!”(第二十一回)
金钏一把拉住宝玉,悄悄的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第二十三回)
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第二十四回)
原来宝玉爱吃胭脂,是从玉玺要印上朱泥想出来的。至于胭脂盒究竟作何形状呢?请看《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当凤姐向贾琏泼醋以后,把平儿打得找刀子寻死时,宝玉让了平儿到怡红院中来,宝玉尽心安慰她,又劝她擦上一些胭脂,有后面一段记事:
宝玉一旁笑劝道:“姐姐还该擦上些脂粉,不然倒象是和凤姐姐赌气了似的。况且又是他的好日子,而且老太太又打发了人来安慰你。”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瓷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向他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成张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那市卖的胭脂都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
“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的胭脂盒,这又是作者暗示胭脂盒即印泥盒子。我们既然知道一颗玉玺,印上朱泥,那么,还有其甚缺少的配件呢?真亏作者想得周到,又夫他配上一个印盒。
应该说潘重规先生的见解非常有道理,也是一直以来被人忽视的细节,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再接着分析,果然还可以找到更多的证据。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