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67):宝玉为何“衔玉而生”?

标签:
红楼欧洋 |
分类: 红楼正解 |

宝玉的身上有很有些另类的特点,我觉得书中描写的越离奇古怪的地方,越是表明作者想给我们传递一些重要的信息,这样的地方就越需要我们认真地去多思考、多研究,所以脑子一定不能死板,而且一定要站在明末清初这段历史的角度来考虑这些问题。我们先将宝玉的来历好好分析一下。
一直以来人们有一个误区,将第一回中那块“无材可去补苍天”的“通灵宝玉”当成了贾宝玉的原型,应该说这是错误的,而这样的错误居然还出现在“后四十回”的续书之中。在“后四十回”的第一百二十回里里,甄世隐说到:
“宝玉,即宝玉也.那年荣宁查抄之前,钗黛分离之日,此玉早已离世.一为避祸,二为撮合,从此夙缘一了,形质归一,又复稍示神灵,高魁贵子,方显得此玉那天奇地灵之宝,非凡间可比.前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这便是宝玉的下落。”
续书人的是将“通灵宝玉”和贾宝玉混为一谈了,两个角色等同,应该是不确切的。那宝玉到底是什么来历呢?应该说第一回里交待得很清楚了,宝玉的前生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这里提到的“赤瑕宫”也很值得深思,宝玉前世住的地方是“红色”“斑点”的玉质的宫殿!从“赤”字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他应该算是明朝这个阵营里的,也就是说宝玉前世就是属于朱明,本回这个地方有一条批语指明了此名的含义:
〖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
也就是说“瑕”和“瑛”两字的本意都是跟“玉”有关系,“神瑛”是指神玉,所以从骨子里来看,宝玉跟玉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说宝玉本质上应该就是一块玉,这也是书中经常提到的“金玉良姻”的本意,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玉。那宝玉是一块什么样的玉呢?
而宝玉的出生过程也很奇怪,他“衔玉而生”,就是说他生下来的时候嘴里就含有一块“通灵宝玉”,就是第一回提到的“无才可去补苍天”的蠢物,更奇怪的是“通灵宝玉”上面居然还有字!凭这个情节我们就不能说这本书是个“自传”,因为《红楼梦》是一本神话小说,所以作者写宝玉“衔玉而生”肯定不是写实,既然这个情节又如此怪异,所以这其中肯定是有某种寓意的,那到底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好像三百多年来很少人思考这一问题,大家往往都以为这不过是作者敷衍出来的神话故事而已。其实宝玉“衔玉而生”很不简单,应该是一个字谜,大家想想,“口”中有一个“玉”字,是什么呢?是个“国”字!也许有人会怀疑这一猜测,因为明清时期应该使用繁体字呀,繁体的“国”字应该写成“國”呀?简体的“国”应该是1949年以后才开始使用的呀?但实际上明末清初那个时期这两种写法早就已经并存很了了,甚至早在八百多年前就有了,天涯上一位有兴趣网名为“重度中毒”的朋友告诉我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商周时期,<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邑就是国。
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
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到周代晚期(亦有秦汉以后之说)在“或”的外面加了个“囗”,后汉时简化的“囯”,“囗”中从“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之意。武则天即位后曾以“囗”中加“武”及“囶”、“圀”取代“国”字。还出现“囻”,以及“囗”中加“众”、加“戈”、加“土”、加“主”字等和三个“秦”代表“国”字等。宋元时出现了我们今天通用的简化“国”,“囗”里从“玉”。1956年6月1日,中央颁行的简化字中,郭沫若先生将口内“王”字加一点“国”简化为“国”。但这不是他创造的。有人统计,“国”字的写法有四十二种之多。简体字自古有之,一是古人为了快速记录用的。二是为了避讳,故意少写,简写,或者干脆不写。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衔玉而生”来暗示一个“国”字呢?有什么特别的含意吗?在第三回里黛玉说过:“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可书中从来没有说过宝玉的大名是什么,他一直只被称为宝玉,这是不是很奇怪呢?他的名字也与贾家其他人很不一样,他的同辈人都是“玉”字辈儿的人,名字里都有一个“王”字旁,比如“贾珠”、“贾珍”、“贾琏”、“贾琮”、“贾环”,而书中只提他的小名,而全书第一大主角却从来没有人提到他的大名!是不是我们应该仔细想想他的大名到底应该是什么呢?曾有专家经过一生的研究,最后确定了所谓的宝玉的大名,叫“贾珏”,应该说这个非常跑偏。我们再来看:他小名叫“宝玉”,出生的过程中嘴里含块玉又指一个“国”字,也就是说宝玉应该是指他前世不仅是一块“神玉”,而且还是一块“国之宝玉”,什么是“国之宝玉”呢?应该就是“传国玉玺”!或者说他的小名叫“宝玉”,大名应该叫“玉玺”!也就是指皇帝用的大印!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早有人发现了这一点,晚清孙静庵在他的《栖霞阁野乘》中言“宝玉非人,寓言玉玺耳!著者故明言为一块顽石矣!”,还指出,《红楼梦》“所隐必系国朝第一大事”,“而非徒记载私家故实,谓必明珠家事者,此一孔之见耳”,“此书所包者广,不仅此一事,盖顺、康两朝八十年之历史”并未认为贾宝玉就啥作者啥曹雪芹原型之类。
也就是说看出宝玉的原型是“传国玉玺”的人早就有了,只是当时的人们只看到了这一点,而没有能力继续往深里挖掘,还以为此书中是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的什么历史呢。宝玉这样一个大活人,居然他的原型就是“传国玉玺”,这实在是让人太震惊了吧!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前一篇:红楼(66):宝玉与纳兰性德
后一篇:红楼(69):宝玉为何爱吃胭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