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60):王熙凤因何被休弃

标签:
红楼欧洋 |
分类: 红楼正解 |

关于王熙凤后来的结局,在第十六回有一条批语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
〖蒙甲双行夹批:一段收拾过阿凤心机胆量,真与雨村是一对乱世之奸雄。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其乎生之作为。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使天下痴心人同来一警,或可期共入于恬然自得之乡矣。〗
虽然奸雄一词是贬意,但也是对她才能的一种高度评价,这条批语也说明凤姐的结局可惨痛,不得好死,所以批书人才让天下痴于利欲熏心的人要小心了,别重蹈覆辙,大有警示之意。这样看来王熙凤的结局应该跟魏忠贤之死是很相似的过程,都是从权力的最高峰跌落下来,最后落得了一个极为惨痛的下场。但凤姐之死肯定也要满足小说表面故事的发展,也就是说后回情节中,因为凤姐的很多劣迹败露而惹火烧身,那她会因何事而倒霉呢,最有中能的是她害死尤二姐、执使张华告状之事被人揭发出来,这肯定让凤姐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张华这个角色在前八十回有个开放式的结果,应该是后回的一个重要伏笔,在第六十九回里有这样一段:
贾蓉打听得真了,来回了贾母凤姐,说:“张华父子妄告不实,惧罪逃走,官府亦知此情,也不追究,大事完毕。”凤姐听了,心中一想:若必定着张华带回二姐去,未免贾琏回来再花几个钱包占住,不怕张华不依。还是二姐不去,自己相伴着还妥当,且再作道理。只是张华此去不知何往,他倘或再将此事告诉了别人,或日后再寻出这由头来翻案,岂不是自己害了自己。原先不该如此将刀靶付与外人去的。因此悔之不迭,复又想了一条主意出来,悄命旺儿遣人寻着了他,或说他作贼,和他打官司将他治死,或暗中使人算计,务将张华治死,方剪草除根,保住自己的名誉。旺儿领命出来,回家细想:人已走了完事,何必如此大作,人命关天,非同儿戏,我且哄过他去,再作道理。因此在外躲了几日,回来告诉凤姐,只说张华是有了几两银子在身上,逃去第三日在京口地界五更天已被截路人打闷棍打死了。他老子唬死在店房,在那里验尸掩埋。凤姐听了不信,说:“你要扯谎,我再使人打听出来敲你的牙!”自此方丢过不究。
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凤姐考虑得还是很周到的,张华这个人必需斩草除根,不然遗患无穷,怎么而旺儿不够意思,居然违抗凤姐的命令,还哄骗凤姐,看来凤姐用人不当,给自己留下了祸患,应该说这些应该都是后回凤姐招祸的伏笔,不然也没有必要这样写。想必应该是后来尤二姐之死的事被人挖掘出来,还找到了张华这个活口,让凤姐的罪行一下子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成为她被休的重要原因。
可能还有别的事,比如凤姐放高利贷之类的事,这些事一下子都被揭发出来,那可真的了不得了。当然这只是表面故事,不是说魏忠贤后来出事也是类似这样的情况,所以作者并没有那么死板,一定要保证表面故事好看、合理为前提。也就是说凤姐的罪行累累,于是邢夫人和贾琏一气之下将她休了,凤姐只好忍痛离开贾家回娘家金陵,正所谓“哭向金陵事更哀”,作者以此来与魏忠贤被迫辞官而去凤姐守陵相比,真是太巧妙了!也就是说用凤姐被休来影射魏忠贤被迫辞官,用“哭向金陵事更哀”来影射魏忠贤不得不去凤阳守陵,与所影射的历史合得非常完美。
关于凤姐后回的不幸,一直以来人有一个误解,这是因为一条批语导致的,在第二十三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刚至穿堂门前,〖庚双夹: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只见袭人倚门立在那里。
这条批与引起了人们的无限暇想,一个大权在握的堂堂的王熙凤居然混到了“扫雪拾玉”,这也太奇怪了。于是有人猜测这是指后来凤姐被贾琏休了,于是平儿被扶了正,凤姐成了扫地仆人云云,应该说这都是在没有搞清楚凤姐所影射的真正的历史原型而导致的胡猜,因为毕竟魏忠贤失势到死的前前后后没有沦为类似扫地、扫雪之类的下人,所以“凤姐扫雪拾玉”应该另有所指,而不简单地推测,对此我们一定要结合魏忠贤的结局来类比,而不能再象以前那样凭空瞎想。而这条批语的口气也并没有强调凤姐扫雪时很惨,也就是说批书人更多强调的是作者心思缜密,是在夸曹雪芹这样小的细节作者居然提前这么早就想到了,真是不简单,所以“凤姐扫雪拾玉”应该是个我们凭借前八十回的内容还无法推测的情节、。
凤姐后来被赶出贾家确实应该很惨,一下子把她打回了原型。在第二十一回里有一条批语对凤姐后来失势以后进行了一点透露:
〖蒙戚回前批:但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身微运蹇,亦何如是也?人世之变迁,倏忽如此!〗
估计那个时候谁都敢欺负也了,众人一见她势败了,于是墙倒众人推,更多的罪状被人揭露出来,甚至可能有官府找上门来治罪,让她难逃法网!凤姐还可能有什么罪过呢?比如在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的故事里,她为了三千量银子干涉张李两家的婚姻,导致二人双双自尽之事,在第十六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说得很清楚:
〖甲戌本:幼儿小女之死,得情之正气,又为痴贪辈一针灸。凤姐恶迹多端,莫大于此件者:受赃婚以致人命。贾府连日闹热非常,宝玉无见无闻,却是宝玉正文。夹写秦、智数句,下半回方不突然。〗
看来这算是凤姐最大的一条罪过,也意味着她很有可能最终栽在了这个问题上。而这事件似乎与凤姐被休无关,也就是说凤姐罪行的败露,并非几件事同时集中出现,相信作者会处理的很有层次,分在不同的场景中展示,让之前凤姐耍的小聪明做的坏事一一败露,一件一件地将她逼死,这样故事性更强,悲剧效果更明显。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前一篇:红楼(59):魏忠贤之死
后一篇:红楼(61):一从二令三人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