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国57:赤壁之战

(2015-07-23 23:48:27)
标签:

军事

曹操

周瑜

郭嘉

黄盖

分类: 三国正解

双方结盟之后,刘备还真的把关羽、刘琦等零散部队都组织起来了。一支不足2万人的队伍,这些零散部队是刘备方企图翻盘所仅有的最后的本钱。     

总之,进攻曹操的5万兵力,基本上勉强到了位。周瑜带3万主攻,刘备带2万配合夹击,预计制曹操于死地。周瑜还是比较满意的。从理论上讲,双方5万“夹攻”,比周瑜单方面带5万“独攻”更有优势,何况孙权给不了他5万,用刘备的2万总是比不要好。       

曹操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渡过长江天险?可以过,则可能胜。他的兵力占绝对优势,如果不能过江,他就打击不到敌人,再强大的执行力,也等于没有去执行。你不能狠狠地去执行,你就差一个赢的必要条件。 差一个赢的必要条件,就绝不可能赢。     

北方人不习水战,你一上船就吐,哪还有力气去杀敌呢?为了能够过江,曹操将战船全部用铁索连起来,使战船不颠簸,如平地。按小说是庞统献的计,按正史是他自己连的。反正他没有好的办法,只能先这么着。  战船一连,黄盖就施苦肉计诈降,一把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因为船都是连着的,这把火一直烧到曹操岸上的营地里去了。曹操军大乱,周瑜乘势发起总攻,大破曹操。

刘备也赶来助战,赤壁这一仗,联军杀死操兵过半。曹操只得退回北方去了。赤壁之战的实际搏斗过程,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局面。周瑜赢的很轻松。战争的局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开局阶段。双方布阵对峙,互相寻找战机,多数都是在做试探性攻击。     

2. 中局阶段。双方反复较量、争夺,其过程异常艰苦。     

3. 残局阶段。双方博命,生死存亡都在一线之间,极为残酷。     

而在赤壁之战中,双方刚开始交锋,曹操还没有动手,尚处于开局阶段,就被周瑜杀的一败涂地。还没有演变到中局阶段去,就被敌人杀败了,所以说,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战局。     

凡是在开局阶段就被敌人打的大败的(这种情况其实是很少见的)。只有以下两种情况:     

1. 失败方的实力太弱小了,悬殊太大,不堪一击。     

2. 失败方走错了棋,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这就和我们平时下棋是一个道理,还没走几步就赢了,对手肯定就是上述两种情况。曹操很显然不是第一种情况,那就是第二种。       

前面讲过,博弈取胜之道,就是寻找对手错漏之道。对手没有错漏,你就没有胜机。 曹操方的错漏,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曹操的骑兵在江上没有作战优势,站都站不稳,还怎么打呢?这是先天性的,一时没法改变。     

2. 严冬的季节,曹操的战马没有草料,吃都吃不饱,还怎么打呢?     

3. 此时曹军发生了大规模的病疫,人都病趴下了,还怎么打呢?     

3个方面的弱点,曹操是知道的,所以他决定现在先不打,只是做好准备工作,这是正确的。而周瑜牢牢地抓住曹操的这三个弱点狠揍,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战功成名就。     

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周瑜进攻的时机把握的非常好。因为此时的曹操方又饿又病又不习水战,战斗力已经接近于最小值了。这是最好的一个机会。此时的曹操虽然人多,却只是个“强大的病人”,相对周瑜来说,曹操就是个软的。 要是错过了这个机会,等曹操恢复了元气,那还真不好说是个什么结果。

而在黄盖诈降的时候,真不知道曹操这么奸诈的人怎么就相信了黄盖。如果他有所防范,妥善处理的话,黄盖不一定就烧得了。     

前几个方面的原因,是自然形成的,这不能怪曹操。而轻信黄盖诈降,则是曹操的决策错误,致命的错误。这个是他该负的责任。     

所以说,胜利方的胜利,都是对手提供的机会。你占那么大的优势,若不犯错误,又怎么会输呢?       

曹操自己错了,他心里是知道的,但是他嘴上不认帐,怪别人,推卸自己的责任。所以他说:“若郭嘉在,决不至于使我败到这个地步。”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说这个话呢?难道真的有郭嘉在,曹操就是必胜的?这是不确定的,无论你是谁,战争的不确定性总是存在的。并不会因为有郭嘉在,曹操就会赢。这个没有必然逻辑。

郭嘉虽然早死了,可是贾诩还在啊,贾诩劝他的话,他怎么不听呢?  所以,曹操说:“郭嘉在,不使孤至此”,指的意思就是:你们都是一群大笨蛋!你们没一个比得上郭嘉,都是你们把孤害到这个地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