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56:刘备借荆州之谜
(2015-07-23 23:27:37)
标签:
丙方刘备孙权乙方诸葛亮 |
分类: 三国正解 |
现在,孙权已经做出了重大决策,誓与曹操决一死战!
这个决策从大的方向来讲,对刘备是十分有利的。因为此时刘备已经被曹操淘汰快出局了,只有“逃命”这一个选择。而孙权其实是有三个选择的:
1.
向曹操投降。
2.
单独攻击曹操。
3.
联合刘备共同攻击曹操。
因此,刘备又获得了三分之一的机会,这个机会完全取决于孙权的选择,所以,此时刘备能不能翻盘的命运是掌握在孙权手里的。
按周瑜的分析,其实根本就用不着刘备。但是由于孙权周转不灵,人手不够,还有2万人不能到位,没办法的事,要想达到周瑜的预期,那就必须提供一次机会给刘备。刘备手里听说还有“2万人”,刚好可以补上这个“漏洞”。
要想打败曹操,孙权得和刘备合伙干。于是,孙权才“不得不”做出了与刘备结盟的决定。
因为孙权开始的想法谁也不知道,主战派为了增加说服力,鲁肃就自愿过江找刘备助战,这只能代表鲁肃(主战派)主动联合刘备(丙方),并不代表乙方老板孙权主动联合丙方。
鲁肃主动先来找刘备,代表乙方愿意主动联合丙方,说明乙方是有诚意合作的。正确的。刘备就委派诸葛亮为全权代表到东吴方面去会谈,说明丙方也是有诚意配合的。正确的。这个环节,双方都无误。
诸葛亮到了东吴之后,才发现:东吴的战、降两派斗争很激烈,主降派以3:1的优势领先,而老板孙权还在犹豫,并没有做出最终的决策。
于是,诸葛亮决定凭他三寸不乱之舌,力战群儒,力劝孙权,企图力挽狂澜于既倒。这个环节,诸葛亮是错误的。
正确的做法是:诸葛亮等待孙权做出最终的决定,并主动提出愿意与刘备结盟之后,再与之配合。(和上面“鲁肃找刘备局”是一致的。)而诸葛亮生怕孙权选择了投降,失去了仅有的一点翻本的希望。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反复地劝他打曹操。这样一来,局势居然变成丙方主动联合乙方了。
丙方主动联合乙方的行为是不妥的。这是因为:丙方迫切地主动联合乙方,乙方当然就有条件乘机勒索丙方,宰他一把。同理,乙方迫切地主动联合丙方,丙方当然也有条件乘机勒索乙方,宰他一把。这是一样的。反正是你跑来求的我,你若不答应我的条件,我不跟你干。
如果双方都固执地坚持这种心态,那就只有拉倒散伙。但是不联合,一定是乙方的损失比丙方更大。丙方反正是快要死了,无所谓的。而乙方却不一定。所以,为了促成合作,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乙方主动做出些许让步的。
所以,这就是乙方为什么要率先主动提出合作的真正原因。
1.
乙方主动联合丙方,先让丙方占点小便宜,有利于自己最大限度的增值。所以乙方以“主动”为正招。
2.
丙方坐等乙方主动,先捞点实惠手里再说,有利于自己最大限度的增值。所以丙方以“等待”为正招。
这两者并无矛盾冲突,合作项目就非常容易成交!!!
丙方“坐等”,并不会失去机会。因为当乙方对丙方产生需求关系时,丙方才有机会,乙方一定会来联合丙方!而当乙方对丙方不产生需求关系时,丙方并不存在机会,任你千般嘴,他根本就不需要你!
所以,在三方博弈中,如果乙方不主动联合丙方,那丙方就没有机会的。丙方以此来判定乙方对自己究竟产不产生需求。
诸葛亮来到东吴后,还没有搞清楚孙权的意图,就迫切地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打曹操,这就不是正招,也就不是最厉害的一招。那么,无论他的辩术口才多么好,毫无疑问,口才越好,越是在给孙权提供勒索他的机会。
孙权的决定,诸葛亮根本就不知道。而诸葛亮的决定,已经暴露无遗,孙权了如指掌。所以,孙权占尽了谈判的优势,他掐住诸葛亮急于联合,企图翻本的心理,狠狠地宰了他一把!!!
孙权装作很困难的意思,打算投降算了。诸葛亮急地使出浑身本领反复劝战。那么,在将来的利益分配上,诸葛亮就不得不作出巨大让步,以争取孙权联合刘备打曹操。
诸葛亮做出了怎样的巨大让步呢?那就是出卖荆州的主权。
如果打败了曹操,整个荆州的所有权都是孙权的。没有刘备的份。荆州的新老板是孙权,而不是刘备。刘备最多只能租借“孙权的荆州”暂住而已,当然租金是勉不了的。当孙权需要荆州的时候,刘备必须归还。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全权代表,帮刘备拍了板,以如此之高的代价为刘备争取到了一丝翻盘的机会。以至后来“借荆州”的皮扯了N年。如果诸葛亮不主动争取这个“机会”的话,理论上,只会分配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