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7:吕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动的?
(2015-07-22 23:05:49)
标签:
吕布王允董卓凉州皇帝 |
分类: 三国正解 |
董卓的兵力有两个部分:
1. 凉州的嫡系部队: 以李傕、郭汜、张济、樊稠, 四将为主。
2. 京城长安的部队: 以吕布、李肃等人为主。
董卓死后, 吕布担心凉州兵来复仇, 劝王允速速解散凉州军马, 王允犹豫不决,
怎么叫犹豫不决呢?
就是不解散的意思,
只是不愿明说罢了。因为可以利用他们来牵制吕布。
不仅不解散, 王允反而还放风说:“如今天下大赦,
独不赦李郭张樊此四人。”可是,
王允居然又不采取任何行动,
那么, 王允究竟想干什么? 既然你不想赦免他们, 又为什么要把消息放出去使他们恐慌呢? 这就只有一种解释, 唯一的一种:
王允故意要逼李郭张樊四人造反。
他们与吕布火拼之后, 王允便可以坐收渔人之利。
大家都说好, 于是, 开始散布谣言,
说朝廷要把凉州兵杀绝,
又说朝廷要把凉州所有的人都杀绝,
那个王允连当今名士蔡邕都杀了,
又何况我们凉州人?!
搞的人心惶惶,
一下子聚众十数万,
分四路杀奔长安来。
尽管大敌当前, 吕布还是借故杀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李肃, 由于抵挡不住凉州兵的进攻, 吕布准备逃跑到关东联军的阵营中去, 因为关东联军是反董卓的, 而吕布是杀董卓的功臣。吕布的身份现在和王允相平,
1. 如果王允死了, 一定是吕布的地位最高,
2. 如果王允不死, 由于没有兵力, 也不能帮上吕布什么忙,
所以, 对于吕布来说, 王允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吕布既可以选择带王允一起跑路, 也可以选择不带王允跑路。
吕布在形势相当危急的时刻, 反复多次请王允一起跑路, 保命要紧,
这就说明吕布还是比较重感情的,
至少这一回是感情用事的,
但这没有什么错,
因为带不带王允一起跑,
从利害关系上讲,
差别不大。带,
说明吕布够朋友, 不带,
说明吕布只顾自己。
王允就是不跑, 吕布劝不住, 只好自己带兵逃跑,投奔关东联军的南派袁术去了。临走的时候, 吕布把董卓的人头挂在要间, 跨马而去。
其实, 吕布带不带董卓的人头, 从利害关系上讲, 差别也不大。因为人的行为多数是建立在对未来预期利益之基础上的, 杀董卓, 已经成为过去之事了, 过去你杀了董卓, 皇帝已经赏了你, 这就结束了。董卓的人头, 对于将来的事,
还有什么利益可言呢?
没有了。
所以, 吕布带去的这颗董卓的人头, 并没有为吕布增加收益。不过, 总的来说,
带与不带相比,
可能还是带着要略好一点的。吕布在逃跑的时候,
带上王允,
或是带着董卓的人头,
从未来局势的发展来看,
都起不到什么很大的作用,
因此,
这些都是可带可不带的。
那么, 带上什么东西才有可能会导致未来产生利益呢?
1. 带上皇帝一起跑, 从公来讲, 护驾有功,
从私来讲, 一人独揽大权,
2. 不带皇帝一起跑, 从公来讲, 工作失职,
从私来讲,
没有占据到有价值的资源,
不过, 吕布和这位小皇帝没有私人感情, 只是和王大人有私人感情, 所以,
他认为王大人的命比皇帝的命还重要,
这一次的感情用事,
竟然决定了吕布的一生!
在皇帝、王允、董卓的人头这三项资源中, 只有皇帝的价值最大, 吕布却舍皇帝而携董卓人头逃窜, 错漏如此, 劣之极矣!
在多个可以选择的范围内,选择最优的一种方案,一定要比选择其他方案更好!假如说,选择了最优方案也是要失败的话,那么,选择了其他方案,就100%的只会是失败的更快更惨! 吕布当时如果带上皇帝一起跑,后面的变数虽然也是不确定的,但一定要比他带王允, 或是带董卓的人头,都要好的多!
如果说, 吕布敌不住凉州兵而逃跑了, 这个责任就不怪吕布, 因为这是吕布个人能力所不能控制的范围, 没办法的事。而他不带皇帝一起跑,这就完全是吕布的水平有问题了, 因为这是他能够做到的事, 却没有做。
吕布放弃了这一优选策略,从而落入了下风。往后,一直处于不利的局面之中挣扎。能熬那么久, 还算他有本事。
任何人,只要你主动放弃优选策略,(或是你根本就不知道优选策略),就一定会给他人制造机会,使自己陷于被动。除非,对手也犯一次同样的错误,再把机会让给你,或许还有翻身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