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公平分配的探索
(2022-10-28 16:16:57)分类: 研究规律 |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和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他指出:人类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只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在战时共产主义阶段,曾实行以“消费公社”为运行体制的供给制,出现漠视劳动者个人利益行为,影响了劳动者积极性。
1921年后,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新经济政策,为了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列宁提出,不仅要从政治上鼓励,也要从物质上关心劳动人民,不仅要有计时工资,还要有计件工资和奖励。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抵制了否定按劳分配和搞平均主义做法,在工人中实行“八级工资制”,在干部中实行“职务工资制”,扩大收入差别,体现劳动差别,强调物质鼓励,扩大实行计件工资和奖励范围。对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积极促进作用。赫鲁晓夫曾对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说:苏联比资本主义更注意个人物质刺激。对赫鲁晓夫的言行,毛泽东说他“定会走向自己的反面”。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分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消费品的分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不讲生产资料的分配,只讲消费品的分配,并且把消费品分配当做决定性动力,这是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一种修正。
列宁和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富裕的思想,列宁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只有最终实现全体人员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终极目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致富方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实现富裕的途径是依靠按劳分配,依靠个人努力工作获得工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富人是依靠剝削和压榨工人的手段最终实现富裕的。可惜,列宁的共同富裕思想还未与苏联实际相结合,他就过早去逝了。
斯大林把共同富裕和科学社会主义紧密相联,他提出:所有集体农庄庄员都要通过诚实劳动而富裕起来,享有丰富产品,过着完全文明人的生活。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困,要为全体社会成员建立富裕的文明的生活,要最大限度的满足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斯大林把按劳分配形成的差别视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提出要抑制和消灭这种不平等,从而使共同富裕又带有平均主义色彩;斯大林认为,要达到使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实行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体制,实行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这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没有实现让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