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治理结构。
(2022-03-29 13:29:01)分类: 企业成长 |
现代企业往往把组织和治理联系在一起,组织是治理的机构,治理是组织的目的。企业治理结构是一整套制度安排,以制度决定企业的目标、行为和责权利调整。核心是明确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劳动者的责权利关系以及企业与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等的责权利关系。现代管理的企业治理,致力于解决决策与执行问题、集权与放权问题、民主与集中问题、监控与督察问题、风险化解问题、收益分配问题、责任担当问题等。企业治理结构及方案因企制宜。比如在所有权治理上,沃尔玛的股东培训具有借鉴意义,核心是让不参与经营管理或不懂经营管理的股东定期参加股东培训,让他们了解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在民主决策治理上,松下电器和沃尔玛创始人开创的“员工建议(提案)制度”很具有借鉴意义。在集权与放权治理上,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法》很具有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企业治理结构是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组联结并规范企业内部利益主体间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制度安排。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是企业内部的所有权结构,其核心是所有权主体间权限的划分与治理绩效,比如提高劳动生产率,激发内生增长的动力和活力是生产力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还提出;资本主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迁而发生相应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占社会主导地位的企业治理结构的状况;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及其性质决定不同生产要素在生产体系中的不同作用。在马克思看来,那些决定并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生产体系生产效率的要素应享有对其他要素的控制力;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应当配置给那些对效率体系最为重要的要素所有者;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资本雇佣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必定被“劳动自主型”生产关系所替代。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确定中国国有和集体企业治理结构,应把握三点。一是“以资为本”理念应向“以人为本”理念转变,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劳动者责权利的界定不能照抄传统资本主义传统做法;二是实行资本决策与控制与劳动决策与控制相结合,孰轻孰重?因地制宜;三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倡导的“共享”理念,实施品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探索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阶段的企业命运共同体机制和制度。
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企业,都是党和政府支持下的联合组织,都是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劳动者息息相关的经济组织,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细胞,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一员。客观地讲,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尤其是善恶观是有差异的。一些企业有初心、有使命,但言行有些不一。一些企业还没有解决好初心、使命问题。怎么解决呢?按马克思教导,调整优化生产关系,使之适应并促进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要着力解决劳资对立问题,建立协调、和谐的劳动关系,本质问题是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比如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上,着力解决客户价值第一问题,本质问题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解决企业价值与利益第一、客户价值第二的问题;比如在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上,要着力解决国家利益高于企业利益问题。毛泽东时代的社会风尚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没有国家哪有集体,没有集体哪有个人。当今时代,没有国家的强盛与强大,哪有企业的繁荣,没有企业的兴旺,哪有个人利益的保障与提升。本质问题是真心热爱自己的国家,真正维护国家利益,杜绝偷税漏税,真正承担社会责任;比如在企业与合作者及相关利益人之间关系上,着力解决“敬天爱人”与“利他思维”问题,本质问题是真正树立合作共生、合作共享、合作共赢理念并付诸实践,不能只有声音没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