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回音,再谈“怀金悼玉”
拙文《“怀金悼玉”打谁脸》博发以后,不少红楼研究有成就的朋友,或公开或私下找到我寻求交换认知,尤其持《红楼梦》作者遗民论阵营的朋友,如王巧林,沧海客,至真斋主等诸位老师,不仅交流了自己的观点与理解,更多的是丰富了“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内涵,也给本人带来启发和收获。
其实,早在博文发出之前,这个话题就在小圈内展开过热烈的讨论。“翠竹”,“画楼西畔”等人的讨论,在大方向上,也趋于一致,这里先把博文《“怀金悼玉”打谁脸》发出之前的诸友观点分享一下。
网友“翠竹”认为:怀金悼玉,悼玉为主,怀金为辅,悼玉和怀金互为因果。“怀”字是多义的,作者在《红楼梦》仙曲“引子”中用的“怀金悼玉”是险笔。从工具书上,很方便查得“怀”字的几条主要意项:
1、怀念。这条意项是最直观,也是绝大多数读者不假思索就简单吸收作为“已经理解”,这个意项本身也没多少问题,因为这与《石头记》风月故事、儿女情长相关联。
2、怀恨。大部分(读者)不知道这个意思,或者知道了,也不会想到,实际上,文本中恰恰隐藏地包含这个意思,又是以儿女情长加以掩饰。
3、怒。这在情感色彩更进一层,由恨而怒。(第二和第三条意项)2、3,都属于引申义、隐藏义,是和对红楼梦的索隐、映射相关的。
在以宝黛钗恋爱线、家族线里,在宝玉的基调里,在怀金悼玉方面,是不应该有恨的,怀念是有的,宝黛钗恋爱线、家族线里,宝钗没有那么坏。这个“怀念”,是在宝黛钗恋爱线、家族线里,黛玉宝钗几乎是等同的。在这个线里,不谈映射、引申。
网友“画楼西畔”从经典所用说起:《中庸》:“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书·大禹谟》:“黎民怀之”。古典中的“怀”有“怀柔”、“归顺”的朴素意义。“怀金悼玉”似乎也可以理解为:归顺满清,悼念大明。
安徽“飞逸”感叹:这只怪华夏文字太精深了!一字可以多解,一喉能够多歌,加上谐音字,意思更加丰富,“怀”应作怀恨、怀里之解,不能解为“怀念”。
他有艾特“翠竹讲到:宝钗黛恋爱做里,怀做在怀、怀里之解
当然说不到恨 怀念 也是对黛。(而从宝玉角度看)怀里有金,不开心,甚至愤怒,离家出走,怀揣金仍悼玉
一喉多歌,宝钗只是人(格)化的清。从她叫母亲为“妈妈”就是明证。宝玉叫他妈妈是"太太",对钗不会有怀念,愧疚或许有
“Annie”代表了诸多美女意见,简单明了直言:有这么复杂?引子出现的“怀金悼玉”接下来[终身误]不就立刻注解了: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也即“身在满清心念大明”
博文发出以后,犹如空谷高呼,余音回旋,坚持《红楼梦》作者为顾景星的王巧林老师认为“怀,归降,所以怀金悼玉处当作归降”,而沧海客也在引申意上大致认识相似,他讲:我还是认为
怀金悼玉的 怀,是取其本意比较好,就是在怀里的意识,引申义是归附、归属的意思。意思是
我(贾宝玉)即便在你(金)的怀里,归你(金)所有了,但我心里面依然悼念想着玉(黛玉),所以才会说: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你们说金玉良缘,俺偏只念木石前盟!你们说怀金,俺偏要悼玉。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这首词里,
风月和金玉对应的,情种和金、玉的三角关系。试遣愚衷,是表明了态度——怀金悼玉,身在金怀心在玉,身在曹营心在汉。
网友“宇哥”则质疑本人“怀即怒也”解释,其实这解释本身就出自《康熙字典》,只是没有示范例句,至真斋主回以“《后汉书·周党传》句子‘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化解。当然“宇歌”认为“包藏”之意,这与平面的“怀念”相去不远,仍然可以作为“一喉二歌”理解中,正面意思,并无大错,这与某君嘲笑明末作者论派不能解释“怀金悼玉”平齐。
其实,“怀金悼玉”或者让人很容易误解,所以后来传抄过程有人就
刻意改动,以防那种肤浅而单一的认识“怀金悼玉”,尤其在删除批语以后,“怀金悼玉大有深意”的提醒抹去,就更容易误解,因而像梦觉主人作序的抄本里就抄做“悲金悼玉”。
一个“悲”字就减少了很多误会,“悲”在古代汉语与今天不同,古汉语中“悲”,做“愤怒”讲更容易解释,例如《捕蛇者说》中“余闻之愈悲”,《说文解字》也认为是“非心”,今天“悲”字含义相当于古人的“戚”,又如《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曰...”,“梦觉主人序本《红楼梦》”被称为“向程高本过渡最接近的抄本”,可见程高本中的“悲金悼玉”,不仅有选择性,而且在刊刻时,有些班辈加以着重号引起读者注意: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在传播和传抄过程,古人看到这个句子的危险,正如网友“翠竹”所言,作者用了险笔,抄录人故意改动,抹去危险,认为“悲”字更加中性一些,能在“一喉二歌”中取得平衡,从而善意篡改一下的情况与可能不排除。
总之,太过肤浅认知“怀金悼玉”,甚至嘲笑他人不能解释“怀金悼玉”是完全不理解《红楼梦》“一喉二歌”创作的高超技艺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