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这里作者借着人物“茗烟”作道具,自然嵌入一句“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巧妙倾泻作者肺腑之言,把骂清融入在流畅的故事情节中,一些微信群对这句话也是讨论的很热烈,更多的网友意识到了作品骂清的思想内涵。但也有人不以为然,甚至反唇相讥,并找到《红楼梦》中的原文来挖苦嘲笑。
按某君的大致言论“本人知道很多明末清初作者说,着重满汉之争,水火不容。看见骂‘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就以为在替遗民出气。”,然后十分浅薄地做大笑状反问“岂不知‘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又作何解释”,之后就是无边嘲弄,虽然没有真的笑死,也像说书里牛皋骑了金兀术一般境界。
其实关于《石头记》(《红楼梦》),早在清代就有学者强调,这本书的一大奇处,那就是一笔多意,德清的进士戚蓼生在《石头记》的序里比喻道“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
按照戚蓼生的意思,他说“我听传说绛树能同时唱两首,一首从喉咙里发出,一首从鼻孔发出,还有个叫黄华的人,手持两木片,左手楷,右手草,能同时书写,这些技艺可谓出神入化,反正我没见过这些牛人逼事...现在我搞了本《石头记》,却被惊呆了”,意思是《石头记》这本书,却像他听说的绛树黄华,一喉二歌,两牍同书。
回到《红楼梦》文本,小说讲到“怀金悼玉”,正是典型的“一喉二歌”,按照更多人的望文生义,第一感知就是“怀念金,悼念玉”,然后就用一半的思维解释为风花雪月的缅怀。可谓不折不扣不偏不倚、地地道道实实在在的“一知半解”。
在《石头记》中,作者把明清作为两个对立阵营划分着事物和人物,其中小说主题最密切的“金”与“玉”,就是典型的“清”与“明”的划分,这也是为什么网友对“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认为的骂清典型语言,而“怀金悼玉”的认识,需要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深厚的国学功底的人才能正确解读。
“怀”字,据《康熙字典》,其中第一条意项就是引用“字彙補”的注释“敷救切,音副。怒也。”,这样“怀金悼玉”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于望文生义的肤浅认识了,作者对清和对明的感情,不用解释就跃然纸上。
事实上,在现存的戚序本、蒙古本《红楼梦》中,在《红楼梦》的仙曲“引子”关于“怀金悼玉”处都有双行夹批“怀金悼玉四字有深意”,而是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在“引子”的页眉处朱批“怀金悼玉大有深意”,生怕读者肤浅理解,而特别批注表明,作者之意,批者之心,都是要后人切莫走马观花敷衍带过。某君这种一知半解的人,是否注意到了这样的批注呢?

这些一知半解的人,所理解的“深意”,怕是穿开裆裤的孩子不知的都不多。
其实小说自身也对“怀金”有着特意的解释,我在这里点出来,或许很多人觉得牵强附会,不过这没关系,或许再读过多遍《石头记》,就找到我们共同的观点:十八回中,贾政言“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
反复揣度这句话,就发现作者有暗示“勿以正念”“懑愤金怀”,那么我们逆读“懑愤金怀”的结果正是“怀金愤懑”!
顺便提一下,通过“怀”字是古代工具书的,诸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的解释,有网友,像“飞逸”,“至真斋主”,“翠竹”,“春泥”,“小予”等人,在“一喉二歌”解读“怀金悼玉”意思时,都有着个人精彩的解读,这些都是建立在古汉语详解的认知基础上的,因此无论正面或反面解释,都能自圆其说,其中有人认为就是“身在满清,怀念大明”也是很贯通,值得称道。
能真正解读“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不是打击了某君所谓的“明末清初”作者论者,而是恰恰打了那些一知半解浅薄浮躁之辈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