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曹雪芹”的“文物”补遗

(2016-02-20 00:10:40)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文化

杂谈

分类: 塔主原创
关于“曹雪芹”的“文物”补遗
4.“曹雪芹画像”
关于“曹雪芹”的“文物”补遗
     事情早已经澄清,90年代末,《福建晚报》、《杭州日报》等多家报纸媒体都登载全部做伪过程,再次摘录过来:
1963年2月19日上午,河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韩绍诗(现已退休)收到商丘地区商丘县城关镇古董商郝心佛寄来的一幅曹
雪芹先生画像。
  画像是一本册页的一页,可对折成两扇,纸面已经发黄。右扇画着一个席地而坐的中年人,身着长衫,足蹬麻鞋,左腿平盘,
右腿曲竖,左手支地,右手平右膝,显得风流儒雅,充满闲情逸致。画像左上方题有字,上书:  雪芹先生洪才河泻逸藻云翔尹公望山时督两江以通家之祖罗致幕府案读之暇诗洒赓和铿锵依隽永余私忱钦慕,作小照绘其风信儒雅之致以志雪鸿之迹尔。
  看完画像,韩副馆长和其他馆中领导惊喜万分。自晚清以来,“红学”盛起,谁都想一睹天下第一才子曹雪芹的仪表风采。无
奈曹先生的画像从未现世。此次所得“雪芹先生”画像”,如果是真,乃稀世之宝。  1963年春末,红学研究会会员、上海文化局副处长方行在西安开会期间,闻讯后立即赶到河南省博物馆,仔细观赏研究“雪芹先生画像”之后,并求索了一张翻拍照片。回到上海后,方行特意将照片寄给北京的一位红学研究会权威,请他鉴定真伪。
此专家经地一个多月的多方考证,认定画中人是曹雪芹。消息传出,立即轰动了红学界、史学界和文学界。郭沫若于1963年
8月1日,给河南省博物馆写信,希望得到画像照片并借看原件。
郭老收到画像后,于1963年9月3日给河南省博物馆写信,持否认态度,认为画中人“不是曹雪芹而是俞雪芹”。
  为了辨清画像的真伪,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河南省博物馆与商丘县文化馆联合组成了“雪芹先生画像”调查组。自1979
年冬至1983年春,经过4年的大量访查、研究、分析,最终探明了曹雪芹画像的真伪。
  商丘县城有一家祖籍浙江绍兴的没落俞姓。1956年因无钱供养儿子读书,家人就把祖传的一部书画册页拿到县邮局门口
卖。此画册原是俞家的祖先清朝乾隆年间篆刻名家俞瀚之物。俞瀚,字楚江,曾当过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客。
  郝心佛见到俞家所卖之物后,认为有收藏价值,就以一斗米的价钱买下。
  1962年春,郝心佛生活困窘,就想把所购之物出售。由于俞楚江名气小,怕卖不出大价钱,郝就找到朱聘之商谈作伪。
劝郝伪称曹雪芹的画像。
  随后,朱聘之在俞楚江头像的左上方写了题记,又让郝请来陆润吾伪刻了两枚印章,并印上陆所藏的清代印泥。后来,朱、
郝、陆三人又从历史资料得知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重”,而画中俞楚江却“身瘦头俏面白”,就让陆润吾拿笔涂抹,使俞楚江
“头广而色重”。“雪芹先生画像”伪造好一年后,寄给了河南省博物馆。
  至此,这宗开了历史玩笑的大骗案真相大白。
但由于周汝昌“鉴定”,影响很大,至今还有很多人信以为真。此画的对面内容如下图,内容是:
万里天空气穴寥,
白门云捌望中遥。
风流谁似题诗客,
坐对青山想六朝。

久住江城别迹难,
秋风送我整归鞍。
他时光景如相忆,
好把新图一借看。
关于“曹雪芹”的“文物”补遗
落款“尹公望山”,尹公望山就是尹继善。
    尹继善(1695(乙亥年)—1771)清代官吏,章佳氏,字元长,号望山,满洲镶黄旗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尹泰之子。雍正元年进士,历官编修、云南、川陕、两江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协理河务,参赞军务。在《尹文端公诗集》卷九《题俞楚江照》云:
万里天空气沆寥
白门云树望中遥
风流谁似题诗客
坐对青山想六朝

久住金陵别亦难
秋风送我整归鞍
他时光景如相忆
好把新图一借看
关于“曹雪芹”的“文物”补遗

 尹继善写的清清楚楚,这两首诗是描写俞楚江的写照,诗歌也是为其画像写照所做。周汝昌扯淡的“鉴定”,怕是听都没听说过《题俞楚江照》,之乎者也的不出笑话才是怪事。
接下来说说冯其庸。
文革中趁火打劫爬起来的人物,跟周汝昌后来闹得水火不容,到了台面誓死不在一桌吃饭程度,背地里也就尿不到一壶里去了。
1968年冬,有人在通州某处发现一块石头,先请欣赏详图:
关于“曹雪芹”的“文物”补遗
     简直无法表达自己对这个“曹雪芹墓碑”的感受,拙劣的得无以复加,比脑瘫的将军墨宝还要差,是真是假,网友们自己分析去吧,装在玻璃展柜有些太不敬了,建议让江苏东海再捐几吨水晶,放在水晶棺里更高大上。
     此人文化程度一般,写作能力非凡,就这样一块烂石头,写下的考证内容汇总起来,不下50回的《红楼梦》。不得不服啊。
     真就纳闷了,那么多是红砖,怎么关键时候又都是文物鉴定家了。小时候,梨园南端村人挖出一个青砖砌的古墓,其中一个陶罐,我趁人不备拎跑,后来不慎给砸碎了。那陶罐底部,有一个圆圈,圆圈里有个“武”字,这要是落到这些砖家手里,该不会论证成武则天的尿罐吧?
     至于“曹雪芹老屋”,都有了明确时间落款“丙寅年”,要么是1806年,“曹雪芹”早就死了,要么是1746,这个时候“曹雪芹”还没生活在北京,老屋被论证成“悼红轩”,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偏信呢?关于“老屋”本人也早有专门文章,详细地址可以点击标题访问:“曹雪芹”老屋诗抄

     至此,关于曹雪芹或者《红楼梦》的“文物”,说起来就上火,现在只留下“曹雪芹书箱”了,这个问题说起来复杂,其中“芳卿”是关键,或许,芳卿确实就是“芹溪处士”的续弦,但许芳卿极有可能是康熙年间就死去的女人,只要找到《旧雨晨星集》,这个书箱也将成为红学又一笑话。
     实在没有耐心写下去,这些陈芝麻烂豆子,还当红学发现或者宝贝,真是侮辱中国人智商。末了,上图让大家欣赏高清图片真相。
关于“曹雪芹”的“文物”补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