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红楼梦》相关的几个“文物”(续)
(接上篇博文)
3.被当做巧合的废品。
周汝昌在这期《文物》(1973年第二期p26~27页)关于石章的发文:
【石章一方,质地为淡黄寿山,正方(边长二.八厘米),制作仿古玺印型,体甚匾(厚仅〇.八厘米,连纽通高一.八厘米),上有竖纽,穿孔以“贯绶”。刊阴文四字,文曰“快绿怡红”。
从篆刻风格看,纯是明末清初时代的意法,完全看不象丁敬身、邓石如等那些后起流派的影响。石质已熟润,棱角都很圈了,特别是字口槽边的“崖岸”,都已凹下去。这种情况,只有古玉雕工的刀口处以及久经捶拓的如西安碑林所见的古代碑刻字口处,才能看到类似的道理。以上各点,说明年代已很是久远,若只是几十年前的旧物,也难具有这种特点。看过此印的鉴定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这种形制和篆法尚是文、何遗风的旧石章,甚至有可能比曹雪芹的时代要早,而不会是相反。还有一点:“快”字的篆法并不合“六书”,而这种为配搭章法构局而不严守六书篆法的习气,正是明清之际的标志,而不是后来的迹象。
笔者原先认为秦汉玺印多为“方寸”制,一般较小者多见,这样大的方印并不一定合古尺度。但、后来见到一方周秦玉印,不但尺寸,连形制都儿乎完全相同,才相信是按古物制作,而非意造。在那么早时候,谁能刻出这颗印,而且印文又与小说里的原语次序不同?大家意见不一,耐人寻味。
本件一九五四年夏得于隆幅寺故物摊,当时的隆福寺(北京旧称为东庙),山门和配殿都还没有改建,东殿里有一大片是古文物摊,很高的两面朝外的货架子,磊层而上,琳琅满目,把货摊隔成一条条的通衢,左右一顾,真如山阴道上行。有一天下晚工馀,偶然欲赴,到寺时正是华灯初上,缓步而观,心中想:今晚希望能够遇一与雪芹有关之物。想到这里,已行至一摊,看时,最下层满案摆着小器物,中有一些旧印。随手即拿起一颗,翻转一看,见是这个四字印文,不禁暗暗惊奇。遂收而得之。这段情景,历历在目。售者为一老年人,自言收之于旗籍某姓人,可惜当时未作纪录,已经不能确忆了】(周汝昌《<红楼梦>及曹雪芹有关文物叙录一束》)
钤章效果,附图如下:
(“快绿怡红”印章)
周汝昌看来没少花功夫,认定“纯是明末清初时代的意法,完全看不象丁敬身、邓石如等那些后起流派的影响”,但是,很搞笑,因为他所认知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活在清中时期的乾隆年间,所以,其实完全可以当做与《红楼梦》有关的藏玩,却只能看到“快绿怡红”明明是《红楼梦》独有的词汇,却当做再平常不过的物件,至少不会再跟《红楼梦》有关,勿怪百思不得其解了。其实类似这种事情,很多民间珍品,因为红学这个荒唐的时间节点,造成瓦砾一样对待了,例如“沁芳桥磁画”,不能逾越甲申一关,被当仿制品,还有很多署名的冷枚《红楼梦》主题画,直接被做赝品无人认真去对待。
4.程伟元折扇,如下图:

七十年代初照片,再翻拍,效果不得而知,所以引用周汝昌介绍画的情况原文如下:
【程伟元绘折扇一面。虎皮宣纸本,保存整洁。画为“米家山”法墨笔山水。有题记,字尚挺朗,间架微近李北海。文云:
此房山仿南宫,非仿元晖之作,米家父子虽一洗宋人法,就中微有辨:为于烟云缥缈中着楼台,政是元章绝处。--辛酉夏五,临董华亭写意。程伟元。
钤连珠二小方印,文曰“臣”(白文)“元”(朱文)。自“辛酉”云云以上字迹略大,疑并此题记亦系照录或套用董其昌题画原语,而非程氏自作。辛酉为嘉庆六年(一八〇一)】
程伟元高鹗对《红楼梦》是贡献还是灾难,暂且不论,但确实与《红楼梦》相关,这把折扇,总算擦边球算得上文物,但程伟元的折扇,对研究《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和作品思想,包括对作者谁人的贡献,几乎是零,程伟元高鹗等人,是因为《红楼梦》,鸡犬飞升的效果,对能找到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信物,也算是忙乎近一个世纪的红学,沾在打水的竹篮子上的湿润,带了几滴收获了。
再说说一个叫冯其庸的红学砖家,经典导演,莫过于“曹雪芹墓碑”。预知后事如何,且待来日再续。
加载中,请稍候......